东南大学特色学科介绍

专业 http://www.phb3.com/ 评论

法制网首页>> 教育频道>>院校汇总>>中央部属高校>>东南大学·法学院>> 东南大学特色学科介绍 发布时间:2019-03-08 16:14 星期五 来源: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工程法学科介绍 发布时间:2016-09-29发布人: 1.发展背景 在知识融合、学科交叉(interdisciplinar

法制网首页>>   教育频道>> 院校汇总>> 中央部属高校>> 东南大学·法学院>>     东南大学特色学科介绍     发布时间:2019-03-08 16:14 星期五   来源: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工程法学科介绍

发布时间:2016-09-29发布人:

1.发展背景

在知识融合、学科交叉(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时代潮流及其驱动下,近年来法学教育与研究不再满足法学体系内的单纯法律解释与逻辑推理,相反,法学正不断扩大其学科范围与研究视野,尝试与社会学(法律与社会)、经济学/金融学(法律与财经)、医学(法律与医学)、工程(法律与工程)、高科技研发(法律与科技)等领域进行交流与对话。

近年来,东南大学法学院以“学科交叉集成,特色发展”作为法学学科发展的主轴,以“法学+”为主要发展思路,突出打造法学与东南大学优势的土木工程学科交叉融合与集成创新建立的“工程法学”特色交叉学科,并列入学校“985”重点支持项目。东南大学集法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交通学院等院系的学科优势,于2008年在国内率先创建“工程法研究所”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并探索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江苏省法学会依托东南大学工程法研究所,于2013年批准成立了江苏省法学会工程法学研究会,进一步整合了江苏省内工程法律研究力量,创建了一个集“理论研究、交流沟通、联合创新”为一体的平台。,因应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国家战略的实施,于2015年专门设立了“东南大学PPP法律研究中心”。目前,东南大学工程法学团队围绕“一所、一会、一中心”的三大平台,紧扣国内外工程法研究前沿脉动,为国内工程领域的法治发展与实践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队伍结构

工程法团队共9人,职称、学历、学缘和年龄结构如下图所示,其中,教师博士化率达到88.9%,博士生导师1人。

工程法团队中周佑勇教授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6)、“十大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第六届)、“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团队中9名教师中有6名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占66.6%)。其中,黄喆副教授是德国哥廷根大学法学博士,德国洪堡基金获得者;叶树理曾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英国华威大学做访问学者;李川副教授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德国马尔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任丹丽副教授曾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做访问学者;张马林副教授曾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克拉克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做访问学者;徐伟博士曾在英国伍尔夫安普顿大学工程法律研究中心做博士联合培养。团队教师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和交叉领域研究能力,涵盖民商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团队的多学科背景能从不同领域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遇到不同典型法律问题进行剖析。

3.教学改革

因应法学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要求,东南大学法学院与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创建了“工程法”跨学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一体化平台,并于2010年秋季学期,法学院在民商法专业下招收“工程法学”方向研究生(法学);2012年秋季学期,土木工程学院在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专业下招收“工程商务与法律”方向研究生(工学);2013年9月,法学院与土木工程学院合作正式设立“工程法特色实验班” (法学本科),进行复合化、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经过近八年的不断发展,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特色课程建设、特色专业方向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2016年7月由东南大学工程法团队完成的跨学科课程《工程与法律》获批教育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4 .研究成果

工程法团队教师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并重,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与实务经验。周佑勇教授是著名行政法学家,近年来特别关注于工程法、交通法领域的科研、教学与实践研究,作为首席专家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跨学科重大招标项目;叶树理教授是公共投融资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多个大型公共工程项目(如南京长江二桥、南京过江隧道、南京地铁2号线、10号线、哈尔滨地铁2号线、南京地铁5号线、福州地铁2号线一期、芜湖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一期、重庆市郊铁路主城到合川)提供过咨询服务。课程团队近5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及其他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20多项;科研经费累计500万。近5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与校级教改项目近10项,获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和奖励多项。

东南大学法学院交通法学科介绍

一、中心简介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由东南大学法学院牵头,与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共同组建,于2012年3月由东南大学批准成立。2012年7月2日,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发布苏交政[2012]74号文件,授予中心“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政策法规重点研究基地”。2012年11月1日,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授予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政策法规重点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在南京隆重举行,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刘大旺,东南大学校长易红等出席。

中心成立以来,研究人员先后承担了《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制度平台与法律保障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城市交通规划法治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城市交通管制法制化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网约车”的法律规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城市交通治理中路权冲突及其解决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城市交通文明的法治保障机制研究》(司法部重点项目)、《道路交通警察权力配置的法治路径》(司法部中青年项目)、《汽车人工智能控制系统缺陷的产品侵权责任研究》(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网约车合作治理法治化问题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交通法治发展问题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交通警察权要素研究》(江苏省法学会青年项目)、(江苏省交通厅委托科研项目)、《“缓解大城市拥堵减少碳排放项目”之“制定苏州古城市区拥堵收费技术方案”》(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赠款项目)、《江苏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质量管理办法》(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委托科研项目)、《南京市滨江岸线与沿岸管理条例立法研究》(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委托科研项目)等纵向与横向科研研目,形成了交通法交叉研究的积聚效应、平台效应。

#p#分页标题#e#

中心在开展交通法学交叉研究的同时,积极参与现实交通问题的解决实践,积极开展政学产研的协同创新,先后通过提交政策建议、召开专业论坛、参与政策制定、接受媒体采访等多种方式,在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立法修改、公安部交管局“黄灯禁行”争议、打车软件监管政策、南京停车管理政策出台等社会热议的交通法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先后与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市停车服务业行业协会、南京市城市管理局成功联合举办了四届城市停车治理论坛(中国南京),论坛发布的《城市停车治理八项南京共识》,及在此基础上起草的南京城市治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南京市停车难题治理的决议》(宁城治字〔2014〕1号),向南京市政府提交《关于我市(南京)出租车改革与规范网约车工作的建议》政策建议等,发挥了重要的交通政策智库作用。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将继续以国内重大交通运输发展和交通安全问题为出发点,以服务交通运输发展为主要目标,力争将中心建设成具有国内领先研究水平、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交通发展政策与法治研究、高层次交通法制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东南大学交通与法律领域“政、学、研”相结合、“理、工、文”交叉研究的高水平创新平台,为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队伍结构

中心主任为“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佑勇,副主任过秀成、孟鸿志,执行主任顾大松,主要成员李煜兴、虞青松、杨洁、刘启川等。

在学历层次上,研究人员均已取得博士学位,并组建法学博士与工科博士协同研究的专业交通法高端智库。

在年龄结构上,已形成老中青阶梯化的合理研究梯队。

在研究领域上,对交通规划、交通安全、交通拥堵、综合交通、移动互联网交通、轨道交通、收费公路、城市停车信息平台、无人驾驶、交通文明等问题展开多维度研究。

在研究能力上,研究成员各有专长,聚焦交通某一问题,已有丰硕研究成果,相互之间能够优势互补,形成较强的综合能力优势。

在研究经验上,研究成员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司法部重点项目、司法部中青年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多项有关交通法治与发展的国家省部级课题,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

三、科研成果

(一)承担课题情况

近年来(截止2017年底),交通法研究团队主持国家、省部级、厅局级等各类纵向交通相关课题多项,具体如下:

1.周佑勇主持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制度平台与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2.孟鸿志主持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交通规划法治问题研究》。

3.孟鸿志主持2012年度司法部重点项目《城市交通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机制研究》。

4.顾大松主持2016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网约车合作治理法治化问题研究》。

5.顾大松主持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网约车”的法律规制研究》。

6.顾大松承担2016年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赠款项目《“缓解大城市拥堵减少碳排放项目”之“制定苏州古城市区拥堵收费技术方案”》(法律法规适应性专题部分)。

7.顾大松主持2016年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委托科研项目《江苏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质量管理办法研究》;

8.李煜兴主持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城市交通管制法制化问题研究》。

9.李煜兴主持2012年度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城市拥堵决策的合法性保障机制研究》。

10.李煜兴主持2012年度江苏省法学会一般项目《城市交通安全的行政法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11.杨洁主持2014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交通法治发展问题研究》。

12.杨洁主持2014年度江苏省法学会法学研究青年项目《城乡公共客运服务均等化法律规制研究》。

13.杨洁主持2016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9批面上资助项目《我国智能汽车产业法治面临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机制研究》。

14.杨洁主持2017年度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汽车人工智能控制系统缺陷的产品侵权责任研究》。

15.刘启川主持2015年度司法部中青年项目《我国道路交通警察权力配置的法治路径》。

16.刘启川主持2015年度江苏省法学会法学研究青年项目《我国交通警察权要素研究》。

17.刘启川主持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城市交通治理中路权冲突及其解决机制研究》。

(二)著作或编著情况

1.周佑勇等著:《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制度平台与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9月版。

2.周佑勇主编:《现代城市交通法治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9月版。

(三)论文发表及转载情况

近年来,交通法研究团队发表论文多篇,具体如下(截止2017年底):

1.周佑勇:《特许经营权利的生成逻辑与法治边界——经由现代城市交通民营化典型案例的钩沉》,载《法学评论》(CLSCI)2015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16年第2期全文转载。

2.周佑勇:《交通规划民营化及其法治建构》,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CSSCI)2016年第1期。

3.周佑勇,翟冬:《城市交通PPP模式的利益失衡及其法治构建》,载《河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10期,CSSCI。

4.孟鸿志;秦祖伟:《收费公路免费通行规定之法律反思》,载《法学论坛》(CSSCI)2014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15年第3期全文转载。

5.孟鸿志:《节假日免费通行费政策的行政法检视》,载《法学评论》(CLSCI)2015年第2期。

6.顾大松:《“专车”立法刍议》,载《行政法学研究》(CSSCI扩展)2016年第2期。

7.顾大松:《公路收费制度不宜由行政法规确立》,载《法学》(CLSCI)2015年第10期。

8.顾大松:《传统出租汽车需要与互联网专车联动改革》,载《交通与港航》2015年第4期。

9.顾大松:《公路“三乱”的外部治理》,载《中国公路》2014年第1期。

10.顾大松:《行政执法现代化解析及建议——基于江苏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现代化的思考》,载《中国公路》2014年第19期。

11.顾大松:《构建“三位一体”道路停车治理模式》,载《山东社会科学》(CSSCI)2017年12期。

12.顾大松:《“鼓励”与“规范”:共享单车政策的行政法治意蕴》,载《交通与港航》2017年第3期。

13.杨洁,过秀成,杜小川:《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编制法治化路径思考》,载《现代城市研究》(CSSCI扩展版)2013年第1期。

14.杨洁,过秀成,刘迎,梁浩:《城市交叉口群信号协调控制范围动态划分方法》,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EI&CSCD)2014年第3期。

15.杨洁,过秀成:《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绩效管理水平提升对策研究》,载《宏观质量研究》2014年第3期。

16.杨洁,李岩,过秀成:《基于动态时间弯曲距离的城市干道交通流量信息分析方法》,载《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CSCD)2015年S1期。

17.杨洁,过秀成,姜晓红:《我国城乡公共客运政策分析及思考》,载《现代城市研究》(CSSCI扩展版)2017年第12期。

#p#分页标题#e#

18.Yang, Jie, Ruey Long Cheu, Xiucheng Guo, and Alicia Romo. Analysis of vehicle-following heterogeneity using 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euroscience (SCI),2014: 27.

19.Yang, Jie, Jing Dong, Zhenhong Lin, and LiangHu. Predicting market potent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deploying electric taxis in Nanjing, China.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SSCI&SCI&EI),2016 : 49, 68-81.

20.Yang, Jie, Jing Dong and Liang Hu. Optimal Charging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for Electric Taxi Fleet. EVS 29 Symposium (EI), Montréal, Québec, Canada, June 19 - 22, 2016.

21.Yang, Jie, Jing Dong and Liang Hu. A Data-Driven Optimization-Based Approach for Siting and Sizing of Electric Taxi Charging Station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SCI), 2017, 77: 462-477.

22.刘启川:《论我国收费公路存续的公法正当性——兼评《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载《政治与法律》(CLSCI)2013年第7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中国公路》2014年第3期摘引7000字。

23.刘启川:《诉讼外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构造及其路向——以原平县交警与华阴市法院“执法碰撞”为例的展开》,载《现代法学》(CLSCI)2015年第2期。

24.刘启川:《我国交通警察权力配置:价值维度与改革框架》,载《政治与法律》(CLSCI)2016年第5期。

25.刘启川:《行政权的法治模式及其当代图景——以交通警察权为例的展开》,载《中国行政管理》(CSSCI)2016年第2期;部分观点被《人民法院报》2016年4月13日第5版转载。

26.刘启川:《交通警察权与其他行政权的关系及其实现——行政权谱系中的考察》,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6年第3期。

27.刘启川:《我国交通警察权的内部构造及其展开》,载《东方法学》(CSSCI扩展版)2016年第5期。

28.孟星宇:《部门行政法视野下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变革--以城市交通规划领域为视角,,《法学评论》2017年第6期,CSSCI

四、教学改革

立足于东南大学学科生态环境,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通过将法学与工学优势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交通法律人才做出改革探索,构建由法学专业教师与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背景教师构成的交通法跨学科教学团队。

面向法学院本科生,开设强调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交通法》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涵盖交通运输领域所涉及的规划法、工程法、运输法、安全法、环境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教学内容注重法理、法条与案例三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交通法律法规的体系构成、法条内容和制定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各部门法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的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正确理解与适用交通法律制度,妥善解决交通运输活动及其管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与纠纷。

2017年,顾大松副教授、刘启川讲师(包括人文学院陈爱华教授)指导法学院本科同学范洁等的《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构建我国路內停车“三位一体”协同治理模式—基于南京深圳等6地路內停车治理的调研》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大赛二等奖,为法学院首次。2017年,顾大松副教授申报的“交通法交叉人才培养”项目获学校教务处重点项目支持。

五、历次会议及社会影响

2012年5月20日,中心举行“‘黄灯通行’的交通与法律问题”研讨会,就《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以及相关地方立法的黄灯条款进行了深入研讨,最后形成了针对《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及地方立法相关条款的修改意见,并在事后通过适当途径向主管部门予以提交。

2012年9月18日,中心举行“收费公路节假日免费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的法律问题”研讨会。研讨会围绕收费公路节假日免费政策出台的背景、是否需要对收费公路经营管理单位予以补偿、高速公路收费权的法律属性、免费政策的长期走向及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2012年10月8日,中心研究员虞青松老师参加南京市政府法制办召开的《南京市停车场管理办法》立法听证会,主要就公共停车场的法律属性、停车收费的法律属性以及道路停车场经营权能否招标等问题发表了听证会意见。

2012年10月8日,中心研究员顾大松副教授应同济大学邀请,参加“中德交通信息控制基本问题”国际会议。会议上,顾大松副教授就“黄灯通行的交通与法律问题”作学术报告,提出道路交通安全法黄灯条款并未设定处罚权,而是表示警示,即谨慎通行义务,而非禁行义务。因此,道路交通安全法黄灯条款可调整为“黄灯表示警示,可谨慎通行,不得抢行”。

2013年1月13日,中心就社会热议的“闯黄灯”问题在东南大学举行了“违反黄灯信号通行行为查处执法方式研讨会”。与会人士认真探讨了违反黄灯信号通行行为查处执法的法理基础、法律依据、执法原则、证据取得、裁量基准与处罚竞合等执法方式问题,同时也对黄灯信号及相关规范的调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一份“关于对违反黄灯信号通行行为实施执法查处的建议”,与会主要人士签名后寄送公安部。

2013年5月25日,中心召开“收费公路通行费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国际研讨会。会议研讨围绕“收费公路的现实与理论问题”、“收费公路的政策问题”、“收费公路的法律问题”与“交通运输部《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修正案征求意见稿)》的讨论”四个专题展开。

#p#分页标题#e#

2013年11月24日,中心联合南京市停车服务业协会、南京交通台召开“南京城市停车治理论坛”,邀请业内专家、学者畅谈学术观点,为交通台征集的停车治理金点子市民代表颁发证书与资金,最后形成“城市停车治理南京共识”。

2014年3月4日,中心联合南京出租汽车公司爱心车队、南京交通广播电台、打车软件公司等代表举行“缓解打车软件特殊群体使用问题座谈会”,围绕如何缓解特殊群体打车难等问题,与会人士踊跃发言,为解决老人等特殊群体打车困难出谋划策。

2014年3月29日,中心与新华网江苏频道联合主办“互联网时代‘打车软件’的政府监管之道”研讨会,各界交通运输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打车软件在出租车行业内的快速发展和竞争乱象,共同探讨打车软件的生存监管之道。

2014年11月1日,由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东南大学法学院和中心承办的“区域政府间合作法治原理与机制研讨会在东南大学召开。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区域间政府的合作,既要回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具有超前的意识;既要注重区域间政府的合作,又要平衡区域间各自的利益;区域间政府的合作必须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作用和规范作用。

2014年11月29日,中心与新华网江苏频道携手举办“第二届南京城市停车治理论坛”。顾大松教授向公众与媒体发布了《合理调控城市机动车规模的南京共识》——共识一:限牌、限号政策系城市重大公共政策,需要遵循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出台;共识二:限牌、限号政策系调控城市机动车规模的方式之一,但需要接受必要性法律原则的考量;共识三:停车治理作为合理调控机动车规模方式的基础,在于车主自备车位的法理,城市可以开展相应立法的探索;共识四:道路停车泊位价格的调整与严格的违停执法,系实现一定范围机动车规模调控的有效方式;共识五:移动互联网时代推动不停车收费系统、城市统一停车信息平台建设,是合理调控机动车规模的最大公约数。

2016年5月7日,由中心与中国交通报主办,智能交通网协办的“第一届新能源交通政策论坛”在南京召开。论坛汇聚政府官员、企业大咖、着名学者、资深媒体人,与会嘉宾围绕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改革、新能源交通政策的法理、体系与重点作了精彩报告。

2016年8月29日,中心召开“去产能·新经济——网约车发展在江苏研讨会”。来自北京、深圳等地的交通、法规专家和网约车公司、驾驶员、交通厅相关负责人对即将出台的各地网约车实施细则展开讨论。江苏省网约车实施细则将在10月10日前出台,省交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会考虑本次会议专家的总体意见,并结合到细则制定之中。

2017年5月3日—5日,中心联合南京城管局、南京市内停车服务业协会于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以“城市停车信息系统建设的政策、标准与技术”为主题的第四届城市停车治理论坛。由中心与交通学院联合成立的东南大学城市停车信息云平台实验室发布智慧停车白皮书1.0版。联合江苏九比特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亿车科技、哈罗单车以及南京高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多家科技公司,以南京智慧停车产业联盟为名义,就智慧停车政策、标准及各种新技术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布展。

东南大学法学院医事法学科介绍

医事法学是一门涉及医学、法学(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等)、伦理、公共卫生、行政管理等多个领域的新兴交叉性学科,主要是指用宪法学、民法学、行政法学以及刑法学的观点来审视当前医疗领域中出现的侵犯人权的违法及犯罪行为,并讨论如何对其进行合理法律规制的研究领域。其主要任务在于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健康、隐私等权益而对相关医疗问题进行法律分析与探讨,并提出相关的立法、司法以及行政建议。

医事法主要起源发展于1960年代的德国和日本,在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已经成为众多世界知名法学院的正规课程。医事法学在我国大陆地区起初多称为卫生法学或生命法学,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卫生行政法领域。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由医疗的客体逐渐变为主体;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老龄化让人们增大了对医疗和社会保障的期待。这些都导致当下医患关系空前紧张。如何合理解决医患纠纷,维护患者和医务人员双方的正当权益,如何实现医疗资源的效率最大化,如何实现医疗的公平与正义,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卫生法学或生命法学其实难以解决,需通过大视野的统合医事法学去研究和解决。正因如此,我国医事法学与欧美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进入本世纪以来得以逐渐普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期待,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东南大学法学院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即已起步打造发展医事法学科,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在全国率先设立医事法学本科专业,2000年该专业并入本校法律系。2003年本校引进日本医事法教授夏芸,在民商法硕士点设立医事法学研究方向,成为全国第一家招收医事法硕士研究生的学校。近年来,东南大学法学院秉承“交叉性、团队式、实务型”的办学理念,借助东南大学医学、生命科学等强势学科优势,进一步大力发展医事法学学科,医事法学现已被列入东南大学重点支持发展的特色学科。

本学科设有东南大学医事法研究所,团队成员有陈玉玲副教授、戴庆康副教授、欧运祥副教授、刘建利副教授、高翔副教授、刘明全副教授,其中有3位为海外引进的博士,团队成员大都有海外研学经历,聘请日本医事法领军人物早稻田大学医事法教授甲斐克则、国内著名医事法学者赵西巨、刘长秋为本学科点兼职教授。

近年来,本学科在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先后主持承担“医疗损害社会化分担机制中的法律问题研究”、“人权视野下的中国精神卫生立法问题研究”、“尖端医疗技术给刑法带来的挑战及对策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权视野下健康及其保障机制研究”、“建立法与医学鉴定相互协调的医疗审判程序”、“精神卫生立法过程中若干问题研究”、“和谐医患关系构建过程中的法伦理问题研究”、“安乐死的法律问题研究”、“生命权与自我决定权的法律保障研究”、“医疗侵权责任的异化与回归”、“基于风险的侵权责任制度研究”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代表性著作有《医疗事故赔偿法》、《权利秩序伦理正当性——以精神病人权利及其立法为例证》、《中国医师民事责任之法的构造》(日文版)、《終末期医療をめぐる比較法的考察》(日文版)、《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的理论与实务研究》、《医事刑法重点问题研究》等。举办过“首届海峡两岸暨中日医事法国际研讨会”、“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法律机制研讨会”等多次国际国内医事法学术会议,与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医事法学科建立了良好的交流机制。

本学科点培养的学生质量优异,就业形势尤其良好。

司法大数据基地介绍

#p#分页标题#e#

最高人民法院在2016年7月正式以“法[2016]240号”文批复同意在东南大学设立全国范围内第一家“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基地由东南大学与江苏省高院共建,汇聚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刘艳红教授为首的,来自法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家30余人组成的交叉研究团队。2016年11月,基地成功入选南京大学与光明日报(理论版)联合评选的“中国智库索引CTTI”。

基地大力推动借助自然语义识别技术(NLP)对裁判文书非结构化数据的深度挖掘,服务于学术研究与决策咨询,形成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大数据决策咨询报告,包括《大数据视角下的刑事诉讼法实施效果评估》《大数据视角下的长三角地区刑事法治指数报告》。其中《大数据视角下的刑事诉讼法实施效果评估》获评首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报告一等奖。

基地成员近年来主持了多项大数据相关的研究,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科基金4项、省部级重点2项,包括“大数据和审判体系与审判能力现代化研究”(国家社科重大)、“大数据视角下‘智慧检务’建设基本理论与实施规划研究”(最高检理论课题)、“基于大数据关键技术的案件权重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江苏省高院重点调研课题)、“基于司法大数据库的法学教育模式变革与创新研究”(江苏省教改重点课题)、“检察公诉业务知识图谱分析研究”(最高检信息中心重点专项课题)等。

基地成员围绕自然语义识别、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与司法大数据直接相关的核心技术积累了一批知识产权,包括“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图书本体匹配方法”、“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社交网络本体构建方法”、“一种基于主题模型的跨语言层次分类体系匹配方法”、“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跨语言分类结构匹配方法”在内的专利权12项;成功申请各类面向司法场景的软件著作权23项,包括“案件卷宗非结构化数据分析系统”、“案件诉前材料自动分析与信息抽取系统”、“文书结构化信息提取与标注系统”、“民事案件决策预判模型系统”、“刑事案件决策预判模型系统”、“刑事案件同案不同判智能预警系统”、“基于法律知识图谱的类案推荐引擎”等。目前,相关开发已经结束并在江苏、浙江、福建与广东等地法院试点。

基地的成果获得了社会第三方机构的高度认可。2018年1月12日,“2018未来创造者大会”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此次大会揭晓了“第七届零点有数金铃奖”公共服务、商业创新、媒体传播三类大奖获奖名单。基地与环保部信息中心、杭州市政府、山东省公安厅、共青团江苏省委、上海市总工会等38家单位共同荣获公共服务类中国大数据应用新典范大奖。2018年2月25日晚,由顶级人工智能平台IBM Waston、微软、法律区块链平台Integra等发起的“全球法律科技黑客松”(Global Legal Hackathon)上海分赛区比赛正式落幕,由基地团队提出“基于机器学习和知识图谱的个性化量刑辅助系统”,一举赢得上海分赛区冠军。

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介绍

东南大学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简称“中心”)成立于2015年1月,是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国内首家以“法治反腐”为主题的综合性官方研究机构。

本中心由长江学者、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刘艳红教授担任主任,钱小平副教授任执行主任。下设学术委员会、反腐败法律文化研究所、反腐败法律机制研究所、反腐败国际合作研究所及中心办公室等五个部门。中心服务于党和国家腐败治理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国家反腐败立法完善为研究重点,并展开党内反腐、地区清廉指数、廉洁文化、国际反腐合作等方面的特色研究。团队成员有校内专职研究人员10人,校内外兼职研究人员14人,正高职称研究员10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等高端人才,涉及刑法学、行政法学、国际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原理等多学科、多领域。

中心高端成果突出,社会影响力深远。自成立以来,团队成员在《中国法学》等CSSCI期刊发表反腐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研究》、《法治反腐的路径、模式与机制》、《职务犯罪侦查思维理论与实践》等多部著作;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刘艳红,构建中国特色“预惩协同型”反腐败国家立法体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钱小平,积极治理主义导向下的中国反腐败刑事立法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钱小平,中国特色反腐败国家立法体系建设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中国法学会重点专项课题(刘艳红,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研究)、最高人民检察院理论研究课题(尹吉,完善检察监督体系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欧阳本祺,新时期我国反腐败刑事立法研究)、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重点项目(欧阳本祺,完善我国反腐败法律体系研究)等国家级课题6项以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向中央、地方领导机构提出了多项公共决策建议,获得肯定与采纳,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与重要的舆论影响,其中,《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草案)》获中纪委重要领导以及中国法学会重要领导批示。

中心先后主办“法治反腐的路径、模式与机制研讨会”、“创新与发展:监察委员会制度改革研讨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与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江苏高级人民法院等司法部门建立合作,探索“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与反腐实务部门共建教学团队,培养专业化、优质化的反腐法律人才。“中国反腐法治创新网”()为中心网站,定期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加快研究成果的社会宣传和实践转化。

3号排行榜:东南大学特色学科介绍

喜欢 (0) or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