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中国科技史灿烂图景

专业 http://www.phb3.com/ 评论

绘制中国科技史灿烂图景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全三册),路甬祥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定价:49.00元(每册) 中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与众多令世人瞩目的古代科技成就,了解这些,既可丰富文化素养,又有以史为鉴的重要意义;

 
 
绘制中国科技史灿烂图景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全三册),路甬祥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定价:49.00元(每册)

 

中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与众多令世人瞩目的古代科技成就,了解这些,既可丰富文化素养,又有“以史为鉴”的重要意义;以国际视野开展中外科技发展、传播、学派比较研究,同样是了解与研究科学史的意义之一;推动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促进创新文化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报记者 钟华

 

近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主编的《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不仅是对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的献礼,对于读者而言,也是一部难得的中国科技史普及读物。

 

专家云集:纵览中国古代科技

 

作为拥有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的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认为出版科学史、科学文化类图书是他们责无旁贷的,“我们近年来致力深度发掘科学史、科学文化领域各类出版资源,倾力打造的萨顿丛书、中国学会史丛书等在相关领域也都引起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当今年5月份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承担了《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出版任务后,为了确保这套丛书及时圆满地出版,他们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在这几个月里小组成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是中国科技史界近些年最新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由2008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组织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讲座的讲稿整理、集结而成。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精心组织22位资深专家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撰写书稿。其中,11位作者来自自然科学史研究所,9位作者分别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军事科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国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上海交大、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单位。

 

全书共三册,44讲,重点阐述中国古代科技各个门类的发明创造,分析知识体系的演进与特征,探讨科技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以及中外科技交流。全书开篇纵览整个中国古代科技史,以“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中国古代科技概况”两讲拉开序幕,将中国人的发明创造置于世界文明进程之中,客观分析中国科技在世界文明图景中的地位,让读者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然后分别以天文学、地学、数学等独立成章节,在全书的结语部分,再一次从宏观上讨论了学界和读者关心的科学史上的若干问题。

 

通俗普及:

 

写大众能看懂的科技史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江晓原是本书的作者之一,他坦言关于科技史的知识一般比较枯燥,要做出一本公众有阅读兴趣的书不容易,而《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一书是从讲座讲稿脱胎而来,“为了使听者听得懂、感兴趣,演讲的专家就会把讲稿做得尽量繁简适度,不要有过多细节,同时也要把重要的情况讲清楚。因此这本书的可读性还是十分强的”。

 

“中国科技史研究已走过近百年历史,其代表性成果就是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和卢嘉锡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两部巨著。但这两套书都是大部头的学术专著,一般读者很难读得进去。”该书作者、中科院自然史所研究员华觉明说。

 

而除了这两部巨著之外,江晓原说:“20多年前有科学出版社的《中国科技史稿》是一部半学术文本,通常只有对学术研究有兴趣的人才去读,一般公众多半不会读的。再就是2002年到2003年期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约瑟请罗兰改编的5卷版的《中华科学文明史》,是上海交大科学史系翻译的。这套书的学术程度更高,是给学者读的,中学程度的读者会觉得枯燥乏味。而《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篇幅并不小,但是有中学文化程度的读者就能读懂。”

 

编辑功力:

 

使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

 

较为通俗、易于被广大读者接受,几乎是所有学者对《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一致的评价。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除了作者精心撰写的文稿以外,与编辑的设计编排也是分不开的。

 

“在书稿的文字编辑处理方面,我们不仅调用了社内最精干的编辑力量,还专门从古籍社等相关领域请了多位资深学者和编辑作为顾问,对涉及中国古代著作的引文反复核对,确保万无一失;在书稿的格式、体例的处理过程中,我们遵循了既要保证书稿整体符合出版要求,各个部分紧密联系,有机统一,又保证每一部分在形式上能够保持其自身特色的原则,力求在确保稳重的学术内涵的同时,体现形式的活泼多变,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韩建民介绍说。

 

尽管作者交来的原稿中都有一定的图片,但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有更多的感性认识,编辑又与作者联系,请作者再挑选一些图片补入,最后全书共有800多张图片。而这些图片都是经过美术编辑和技术编辑一张张进行精细加工,将图片内容与文字表述一一核对,对内文版式、图片位置排放反复调整,最终保证了丛书能以精美的图文并茂的形式面世。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一书的封面庄重典雅,而这其中也饱含了策划编辑易文娟的细密心思:“考虑到《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讲稿涉及中国古代科技的各个门类分支,每一部分的作者都是该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书稿的内涵决定了该丛书封面应该具有稳重、典雅、大方的气度。因此我们在设计封面时,选用浅黄的灰色调底色,突出书名在封面上的比重,营造单纯、大气的格调。与之相应,缩小图片在封面上的比重,除选用古代科技文物的照片外,还选用文物的工程剖面制图,借以表达科技‘透过表象看实质’的求真精神。因为每一册书都包含不同的科技门类分支,而图片所表达的只是某一方面的科技内容,有所欠缺,在封面下方以传统竖排的文字表现每一本书包含的科技门类,在传达书稿内容信息的同时,也试图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p#分页标题#e#

“出版事业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文明、积累文化,对政治、科技、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韩建民说,“《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丛书的出版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我们交大社希望在弘扬学术、传播科学的层面上做更多的实事、好事。”

 

《科学时报》 (2009-12-3 B1 读书周刊)

3号排行榜:绘制中国科技史灿烂图景

喜欢 (0) or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