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技史的里程碑

专业 http://www.phb3.com/ 评论

中国古代科技史的里程碑 ——简评《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全三册),路甬祥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 万辅彬 韦丹芳 2009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担纲主编、由上海交

 
 
中国古代科技史的里程碑  
——简评《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全三册),路甬祥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 万辅彬 韦丹芳

 

2009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担纲主编、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是20余位学者的重要讲稿整理而成,分为上、中、下3册,共44讲,珠玑闪耀,堪称30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精华版,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新的里程碑。

 

此前,英国学者李约瑟著的多卷本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是外国人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和文化的巨著,先后以中、英、日、俄、法、德、西班牙等多种文字翻译,中国台湾和大陆就有四种《中国科学技术史》译本出版,在中国和世界享有盛誉,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综合研究的第一座丰碑。但由于语言与文化的隔膜,李约瑟先生在一些文献的解读上欠准确,有些结论缺少实验的支撑。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杜石然等人历时四载,调查了惊人数量的各类文献和全国各地博物馆出土文物,几易其稿,编著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钱三强院士说:“它的出版,标志了我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新成就和新起点。”但这部著作毕竟问世较早,近20多年的新的研究成果未能纳入其中。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卢嘉锡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30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工程浩大,是中国科技史界20世纪研究成果集大成之作,可谓皇皇巨著,科技史界称之为“大书”,它“作为中国科学院奉献给全世界的最佳礼品”(杜石然语),是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然而,2000多万字的“大书”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不敢问津,即或专业人士也很少有人通读。

 

由路甬祥主编的《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在这三部巨著的肩上,有了新的攀登,内容丰富、系统全面,旁征博引有据,论说客观有力,雅俗共赏。所以,不愧为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新的里程碑。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主讲是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精心选聘的所内外久负盛名的资深专家,以及目前活跃在学术领域的科研骨干。他们分别是国际科学史学会主席刘钝、数学史的郭书春和田淼、物理学史的戴念祖、研究天文学史的江晓原、地学史的汪前进、农学史的曾雄生、生物学史的罗桂环、医学史的廖育群,研究四大发明的樊嘉禄(造纸术)、韩琦(印刷术)、王兆春(火药)、戴念祖(指南针与罗盘),研究陶瓷技术史的李文杰,纺织技术史的赵丰,建筑技术史的傅熹年,矿冶技术史的华觉明,机械技术史的张柏春,水利技术史的周魁一,交通技术史的戴吾三、席龙飞和孙机,军事技术史的王兆春、钟少异。每一位主讲“历经了试讲、讨论和修改等过程,使得每一讲的内容皆达到内容丰富、论说得当,体现了最新研究水平”。

 

纵观《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我们认为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作者阵容强大,学术水平高。此书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组织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讲座的讲稿整理、集结而成。由22位资深专家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主持,这些作者都是长期在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学者,他们在各自的讲述中不但充分运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把近10年来最新的研究成果也融入其中,是近年该领域最新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其次,具有国际视野。在该书的“纵横开篇”中,刘钝先生选取了历史上对人类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一些文明,包括文明萌芽时期的两河流域、古埃及、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等,“轴心时代”的希伯来王国、巴比伦新王朝、波斯帝国、印度、希腊城邦,希腊—罗马文明、伊斯兰文明和14~17世纪的欧洲,作为同时代中华文明的参照。众所周知,只有充分地了解世界,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这种叙述揭示了早期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既强调科学在不同文明中的源头、发展的主线及关键事件在人类文明中的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世界文明进程中的宏观图景,展示了中国古代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和中华文明的持久生命力及其独特魅力,而不是孤立地罗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较彻底地摆脱了“辉格”式的窠臼。

 

第三,史论结合。如医学部分,廖育群先生从中国传统中医概说、中医经典与名家及中外医学交流三个角度对如下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1.在没有近代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时代建立起来的传统医学,何以在现代医疗保健已基本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仍存活且未被全面取代?2.中医是科学还是经验积累?3.这个知识体系是否存在沿自身轨迹继续发展的可能与空间,还是必定会被现代医学所取代?这些问题近年来经常被人们加以讨论。因为廖育群研究员自幼接受传统中医熏陶,对中医和中医史都有着深刻的了解,所以他的解说有独到之处,透过他对中医史精练而深刻的剖析,使人们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医问题。又如结语部分,刘钝先生围绕“李约瑟问题”(即为什么拥有辉煌成就的中国古代文明没有孕育出近代的科学与技术?)介绍了一些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关“李约瑟问题”的学术背景的人物及相应的科学编史学问题,然后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科学史研究的影响,最后回到“李约瑟问题”,介绍了李约瑟及其问题的来龙去脉、对李约瑟的批评。使读者能够透过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了解科学与文明、科学与社会、科学与自然的关系。

 

第四,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系统完整,气势恢弘。传统的科技史书籍常给人以枯燥的感觉,大多的研究都是对古文献进行考证,以挖掘出古代的科技文明。该书以“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中国古代科技概况”两讲拉开序幕,将中国人的发明创造置于世界文明进程之中,客观分析中国科技在世界文明图景中的地位,让读者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然后分门别类,独立成章,而且每讲图文并茂,语言精妙,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既独立成篇,结合起来又气势恢弘,是真正的鸿篇巨制。正如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江晓原所言:关于科技史的知识一般比较枯燥,要做出一本公众有阅读兴趣的书不容易,而《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一书是从讲座讲稿脱胎而来,“为了使听者听得懂、感兴趣,演讲的专家就会把讲稿做得尽量繁简适度,不要有过多细节,同时也要把重要的情况讲清楚。因此该书的可读性还是十分强的”。此书能让读者整体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史,把握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发展脉络及特点,是一套极佳的硕博士教材。

 

《科学时报》 (2010-4-22 B2 科学 文化)

3号排行榜:中国古代科技史的里程碑

喜欢 (0) or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