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致林徽因求爱信(林徽因16岁写给徐志摩的信)

互联网 宝宝士巴 评论

爱过吗?她不知道。 不爱吗?她也说不清。 在写给那个她有着说不清的情感的男人的悼文里,她细细地回想了她的半生。 但她一定是愧疚和不屈的,所以她选择了用笔将它发泄出来。 她愧疚她年少的怯懦,不屈别人对她有夫之妇却纠缠上有妇之夫的指责。 16岁的林徽

爱过吗?她不知道。

不爱吗?她也说不清。

在写给那个她有着说不清的情感的男人的悼文里,她细细地回想了她的半生。

但她一定是愧疚和不屈的,所以她选择了用笔将它发泄出来。

她愧疚她年少的怯懦,不屈别人对她有夫之妇却纠缠上有妇之夫的指责。

16岁的林徽因

1904年,林徽因出生在浙江杭州的名望世家,她的祖父进士出身历官多年,父亲林长民活跃政界,叔父林觉民是著名民主先驱者。林徽因五岁的时候受到大姑妈林泽民的授课启蒙,八岁移居上海入读虹口爱国小学。

作为林长民的长女,林徽因本应是衣食无忧的大小姐,但幼年的一次生病让她彻底地明白了,她的所有现阶段都依附着父亲。

徽因,她真的病得很重,没有钱怎么请大夫!

年幼的林徽因躺在床上,看着母亲哀求家里的管家支出钱银,但由于母亲的不受宠,管家在千哀万求之下也不愿意给钱让母亲给她看病。

从那一刻起,林徽因便知道要想在这个家里得到她想要的什么,只凭她和她母亲的地位是根本不可能得势,只有等被别人安排的份儿。

于是林徽因很小的时候就变得十分乖巧孝顺,她不仅照顾父亲母亲很妥帖,对家中二娘也很是尊敬,作为长姐,她对弟弟妹妹也是无微不至,她成为了老爷最宠爱的女儿。

林徽因的二娘也不得不感慨,林徽因确实凭自己的懂事、乖巧,早早地承担起她作为长女长姐的责任,成为了林长民最宠爱的一个孩子。

林徽因也因此有了随父亲周游欧洲各国的机会。

1921年,这一年,林徽因16岁,她的乖巧懂事 换来了随父亲游历欧洲的机会,也就是这个时候,她认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

徐志摩才华横溢,家境优越,林徽因被徐志摩所吸引,但彼时的徐志摩已有原配张幼仪,还已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了。

两人的情感就像干柴烈火一样一发不可收拾,徐志摩为林徽因写过许多情诗,但林徽因始终没有被这把热火燃烧到失去理智。

她忘不了,忘不了张幼仪的那双直看透她心里的眼睛。

我心灵的底蕴,那里藏着我知晓的秘密,她全看见了,那是一双哀怨、绝望、祈求和嫉妒的眼睛。

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曾这么表述,但事实上那会儿又刚好怀孕的张幼仪并不知道徐志摩和她的事情,但林徽因已经表现出来了她对自己未来的小心翼翼和慎重。

事实上,我脆弱得就像暮夏的柳条,经不住什么风雨。

林徽因如是写道。

从小便知道自己今时今日紫所得是有多么的来之不易的林徽因,对什么事情都有着本能的小心翼翼和慎重,那时的她是沉重而且脆弱的,她害怕外界对她染指有妇之夫的指指点点,传得沸沸扬扬,更严重点,她会失去父亲的宠爱,失去她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她根本冒不起这风险。

除了害怕承受不住风雨,她更多的还有对张幼仪的愧疚。

张幼仪待她极好,可她居然得到了张幼仪丈夫的爱情,更何况那时的张幼仪还身怀六甲,徐志摩却想要为了追求自己而与张幼仪离婚。

她要逃离,逃回故乡,让那幽深的古宅庇佑她,庇护她那颗不安宁的心。

林徽因这么写道,很明显,这封回绝徐志摩情书的分手信,是林徽因实在没有勇气面对这些落荒而逃的证明,但也确实充满她对自己人生的想法与道理。

一般寻常女子如同飞蛾扑火一般,爱得轰轰烈烈,渴望有美好热烈的爱情,即使被烈火焚身而死她们也九死不悔,但林徽因注定与一般女子不同,她的心始终保持着清醒理智,她心中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她这辈子圆满的一生。

她的心装下了她一辈子的版图,她希望它是完整美好的,而构成这个版图的,不仅仅只有爱情,还有亲情友情,还有事业。

这样清醒睿智的林徽因自然不会迷失在和徐志摩的爱情中,蹉跎耗尽自己,背受一些本就不属于她的东西。

于是,解决不了这个难题的林徽因选择了逃避,选择了一个不是自己最爱但是却是对自己最好的选择。

林徽因害怕面对张幼仪,也害怕徐志摩着魔了一般的疯狂追求,害怕事情局面闹起来不可挽回,别人说她是插足别人婚姻的狐狸精,于是拼命催促父亲赶紧回国。

回国没多久,林徽因迅速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确定婚恋关系。

徐志摩其时在德国与刚产下次子还在月子期间的张幼仪签下离婚协议,赶回国的时候一切为时已晚,他再也没有办法插足林徽因的感情生活了。

这世间,到底什么才叫真正的爱情呢?

最爱的和最合适该怎么选?

林徽因这一分一合这两步棋,或许她不是最爱梁思成的,但梁思成确实是比徐志摩更合适的,更何况,她与丈夫也不是没有感情。

她既保全了她的名声,父亲的宠爱与认可,也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事实证明,林徽因是对的。

1924年,著名思想家泰戈尔访华,林徽因再次遇见徐志摩,她和徐志摩共同担任泰戈尔的翻译。当初不顾一切与张幼仪离婚的徐志摩那时候已经和陆小曼在一起,那是一段并不被看好的感情,而陆小曼也确实为此背上了骂名。

林徽因后来与梁思成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

四年后,她再次见到徐志摩的时候,她已经嫁给了梁思成,而徐志摩也与陆小曼结婚。

他,终于如同自由的飞鸟,离开了他所热爱的世间。

1931年,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的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身亡,林徽因惊闻噩耗,深感悲痛。

她由始至终都没有回应徐志摩热烈的情感,她选择了趋利避害,最合适的。

虽然她没有成全徐志摩的感情,但她仍然和徐志摩保持着志同道合不一般的友谊。

她给徐志摩写过两篇悼念文,却让人在她生前身后都争论不休,她到底有没有爱过徐志摩。

如果她不爱,那她给徐志摩的分手信为何如此伤感愧疚?

如果她爱,那么爱情在女人的世界里是自私的,陆小曼心安理得地受着的爱情,林徽因只会更轻而易举地能得到,可她为何直接放弃了,就当没有存在过一样?

而写给徐志摩的悼文中,林徽因更像是对自己的一种表述,也更是对冰心抨击她水性杨花,在徐志摩与陆小曼完婚后,她与徐志摩还暧昧不清的回应。

她心里是哀痛的,或许她曾经是轰轰烈烈体验过那份爱情的,但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她对徐志摩的感情或许只剩下惺惺相惜,以及对失去好友的痛苦了。

民国二十六年,八年前与梁思成已经在加拿大完婚的林徽因和丈夫阅读批注中国营造学社藏本《大唐西域记》,此书记载了数百处中国唐代建筑以及地名,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因此发现了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

1949年,新中国成立,曾在国外攻读建筑系的林徽因任教清华大学,与其他建筑系的教师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设计,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出版了林徽因诗集。

1951年,已经47岁的林徽因面对濒临停产灭绝的景泰蓝传统工艺,身体抱病还常常深入工厂做研究,并为此设计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图案,为我国现代传统工艺的挽救发掘和传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好客论道,家里几乎每周都开沙龙聚会,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金岳霖毗邻梁家院子而住,更是林徽因夫妇的座上宾。他们交情甚笃,同样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志趣相投。

更有意思的是,林徽因有时候和丈夫拌嘴,还会找金岳霖来评理仲裁。

同样的,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萧乾也是林徽因家的常客,每次萧乾从国外回来到当时的北平,都会在来今雨轩举行茶会,林徽因几乎风雨无阻地每次都到,席间总能听到她对文学的宏论。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1955年,林徽因病逝,首位女性建筑学家一代传奇谢幕了。

惊闻噩耗的金岳霖写下此挽联,与此同时萧乾也立即给梁思成送去吊唁信。

十多年后,萧乾为林徽因文集写序,这成为了他在文坛的绝笔之作。

林徽因其人,纵观她的一生,她得到过大才子徐志摩疯狂热烈的爱情追求,但她给徐志摩的分手信却句句充满了她处世的哲理。

作为近现代的传奇女性之一,她并不像其她人诸如董竹君、张幼仪婚姻失败后置之死地而后生,凤凰涅槃重生般的经历,不像陆小曼、苏青一样纠缠执着于爱情,她心中有沟壑,有着完整的人生想法和对未来版图的规划,她觉得人生不该只有爱情,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燃烧自我,更害怕会因此镜花水月一无所有。

比起事业成就,林徽因与其她近现代传奇女子各有千秋,而比起对爱情婚姻的选择,林徽因无疑是最清醒理智的。不管外界纷纷扰扰,如何看待自己评价自己,林徽因都只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平心静气,不随心肆意妄为,能冷静地对待一切,所以她的一生才方得始终,不失分寸。

:26297

3号排行榜:徐志摩致林徽因求爱信(林徽因16岁写给徐志摩的信)

喜欢 (0) or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