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贵千秋黄庭坚

自然 http://www.phb3.com/ 评论

芜湖既是长江岸边巨埠,又是江南一方文化热土。宋代有两位杰出诗人与芜湖有过密切交往。一是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他捐田百亩、凿湖为民的义举,早为江城人民所熟知。还有一位,则是诗书双绝的黄庭坚,他曾寓居芜湖,如今赭山的滴翠轩,正是他的读书处。 书

芜湖既是长江岸边巨埠,又是江南一方文化热土。宋代有两位杰出诗人与芜湖有过密切交往。一是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他捐田百亩、凿湖为民的义举,早为江城人民所熟知。还有一位,则是诗书双绝的黄庭坚,他曾寓居芜湖,如今赭山的滴翠轩,正是他的读书处。

书香人家育文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原籍浙江金华,祖上迁居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其故里双井村明月湾,在修水西南部,北靠幕阜山,南临九岭山,清澈的溪水从两山岭间泻出,注入鄱阳湖。这里山清水秀,气候温润,是著名的茶区。黄庭坚就出生在这座温馨的江南山村。

庭坚之父黄庶,庆历二年进士,仕不得志,刻意为文,作诗学杜甫,著有《伐檀集》。庭坚为家中次子。家父追慕古代大哲,特意用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之命名,寄予厚望。

庭坚从小聪慧好学。其舅李常为诗人兼藏书家。一天路过黄府,见家塾内四壁皆书,随手抽取一本,询问庭坚,庭坚对答如流,李常极为惊异,誉其外甥“一日千里”。

庭坚生于诗书之家,从小耳濡目染,对古典诗词兴味甚浓,七岁便开始作诗,相传此时写的《牧童》诗,用意颇不一般。全诗如下: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小小年纪,就表现了淡薄名利、追求田园生活的愿望,由牧童进而关注社会,诗意深远。

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中了进士。尔后,赴舒州(今安庆),游览天柱山,为云谷寺景色所倾倒,“因乐其林泉之胜”,替自己取了“山谷道人”之别号,从此人们又把庭坚称作“云谷先生”。

“苏门学士”诗艺高

黄庭坚在宋代是开宗立派的大诗人。他是影响很大的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并和大文豪苏轼结成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与张来、晁补之、秦观被称为“苏门四学士”。死后,与苏轼并称作宋代诗坛的“苏黄”。

黄庭坚的舅父李常是苏轼过从甚密的至交,苏轼曾为李常写过《李氏山房读书记》。李常在苏轼面前,曾推荐过诗艺不凡的外甥。元丰元年(1078年),庭坚给苏轼写信,表达敬慕之意,并呈诗二首。苏轼即复信,赞赏庭坚之诗“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从此两人书信交往,结下至死不渝的友谊。元祐元年(1086年),41岁的黄庭坚和49岁的苏轼相继为京官,常于政暇之时,雅集唱和,友情更浓。

庭坚诗作颇多,今日所见,共一千九百余首,古体、近体、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均有,其中以近体诗为多,七言为多。人们常以“生、新、瘦、硬”概括其诗歌风貌,他则认为自己的作品“平淡而山高水深”。

庭坚还认为“诗者,人之性情也”。主张诗歌应艺术地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他作诗爱用典,常活化前人诗中的词语和用意,以达到“点铁成金”的佳效。庭坚诗风奇崛,力摈轻俗之习,是一位开一代新风的大诗人。

《鄂州南楼书事》是黄氏大量诗作中,一首清新隽永的小诗: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诗人登楼远眺江天景色,空濛濛的山色同粼粼的水波融为一片。站在楼台的栏杆边,仿佛闻到了十里清荷的芬芳。凉爽的清风,皎洁的月光,自由自在地呈现在他的面前,诗人仿佛来到了一个轻松而清凉的世界。#p#分页标题#e#

此诗从目光所及的远处入手,由远及近,由虚入实,由观感到触觉,写得轻松自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自由自在、毫无烦恼的生活,由衷地向往。

宋代是词极为兴盛的时代,黄庭坚的词峭拔清刚,自具面目。他的《清平乐·春归何处》,就是一首被许多选本采用的绝妙好词: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起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古典诗词中,以惜春、伤春入题不知有多少,内容大多空虚、伤感。黄氏这首《春归何处》,却没有伤春之痕,在艺术表现上有独到之处。词中设问春归何处,并未直接作答。通过蔷薇花开、黄鹂飞过,暗示初夏已经来临,惜春之意已暗含其中。古人云“小词以含蓄为佳”。黄氏这首小词,的确是耐人咀嚼的上品。

“山谷笔法”美名扬

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书法家。黄庭坚的书法,已成为艺术市场追捧的珍品。他手书的《砥柱铭》,于2010年6月保利春拍中,以4.368亿元人民币成交,创中国艺术品内地拍卖市场的首个世界纪录。人们惊呼:真是“名贵千秋”、“价值连城”。事后,有人认为此书法为赝品,而业内专家却断定为黄庭坚所书。

黄庭坚学书,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怀素,曾受杨式凝影响,尤得力于《痊鹤铭》。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崛,字体开张,笔力瘦劲,自成一格。

黄氏行书,遒劲郁拔,神闲意秾,令人耐看,代表书迹有:《黄州寒食帖跋》《松风阁诗帖》《华严疏》等。

黄氏草书,飘动俊逸,雄放瑰奇,到晚年已呈炉火纯青之势。代表书迹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花气熏人帖》《诸上座帖》等。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在诗卷的题跋中写道:“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

黄氏书法极具个性特征,被称作“山谷笔法”,历来是人们追慕的至爱。近代大学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曾表白:“宋人之书,吾尤爱山谷。”

寓芜史话留人间

崇宁元年(1102年)黄庭坚曾任太平州知州,但任职仅九天。太平州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地。在一首《木兰花令》中,这样写道:“当涂解印后一日,郡中置酒,呈郭功甫。凌歊台上青青麦,姑孰堂前余翰墨。暂分一印管江山,稍为诸公分皂白。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谁分宾主强惺惺,问取矶头新妇石。”在北宋,新党与旧党的斗争十分激烈,黄庭坚并未积极参与,却常被牵连,他虽愿意“为诸公分皂白”,却无端被免职,内心的忧伤与悲愤,可想而知。

任太平州知州前数年,即绍圣元年(1094),受命任宣州知县,尚未到任,遭新党诬陷,以修《神宗实录》文字不实,被停职查办。此时,黄庭坚携家眷至芜湖,在芜寓居两年。他在芜的住所有三处。一为广济寺地藏殿西侧的滴翠轩。此处环境清静,风光秀美。门前有一古柏,故名为“桧轩”。黄庭坚常与好友郭功甫在此吟诗论文,黄十分欣赏郭诗的首联:“清幢碧盖俨天成,湿翠濛濛滴画楹。”遂将“桧轩”改名为“滴翠轩”。为缅怀这段历史,过去轩内墙壁上,嵌有黄庭坚之石刻像。二是鹤儿山的东退庵,亦曾为黄庭坚寓所。这里濒临大江,视野开阔。《芜湖县志》载:“东退庵在吉祥寺左,与寺同建,为僧栖静处,宋黄山谷就居读书。”三是赤铸山,也曾接待过诗人黄庭坚。此山岩石赤红,林木苍郁,颇受山谷垂青。诗人在其作品中,记叙了赤铸冬日生活的情景:“读书在赤铸,风雪弥青萝。汲绠愁冰断,村醅怯路蹉。”看来,他在芜湖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苦。#p#分页标题#e#

黄庭坚刚正不阿,颇有抱负,在北宋党争中屡遭贬谪,最后被流放宜州(今广西宜山县)。宜州秋暑炎热,直至九月三十日,下了一场小雨。诗人心情大快,登楼饮酒,并将双足伸至栏杆外,感受细雨的清凉,连呼:“吾平生无此快也!”随后,倒于胡床之上,一代风流就此从容地告别了人生。

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两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赵宋时虽国运多艰,无力抵御外侮,文化却群星璀璨。”黄庭坚正是这璀璨群星中,最耀眼的一颗,他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影响,将永垂史册。

3号排行榜:名贵千秋黄庭坚

喜欢 (0) or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