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同龄人杨新成:退而不休,研发常州地方特色美食

旅游 3号排行榜 评论

人物档案 杨新成,1949年农历七月二十八出生在上海,1956年跟随母亲回到常州武进礼嘉的老家。从一名大队材料员到专职新闻报道员,他奔走于田间乡村,采写了数百篇反映常武地区人民生活的新闻作品。曾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县先进业余报道员。退休后,他转战食

共和国同龄人杨新成:退而不休,研发常州地方特色美食

人物档案

杨新成,1949年农历七月二十八出生在上海,1956年跟随母亲回到常州武进礼嘉的老家。从一名大队材料员到专职新闻报道员,他奔走于田间乡村,采写了数百篇反映常武地区人民生活的新闻作品。曾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县先进业余报道员。退休后,他转战食品行业,致力于常州本土特色美食的宣传和研究。近10年,他爱上了旅游,而他的目的地大多数是“红色景点”。

  “快到端午节了,我联系了相关厂家,要给在地铁施工一线的工人们送粽子吃。”70岁的杨新成退休以后还是一直忙忙碌碌的,今年,成为常州市食品协会顾问后,他开始联系相关食品企业,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我是一个歇不住的人,年纪大了,也还是要与共和国一起成长。”杨新成说。

7岁之前生活在上海,最爱去上海大世界听戏

  杨新成的父母早年在上海工作,杨新成也出生在上海,在那里一直生活到7岁,才随着母亲回到了常州老家。小时候在上海的生活,留给杨新成最深刻的记忆要数去“大世界”听戏了。买2毛钱的门票进去,可以在几十个剧场轮番听戏,京剧、越剧、黄梅戏……全国各地的戏种应有尽有。“还记得一走进‘大世界’的门,走廊两边有十多块哈哈镜,小时候最喜欢这个,每次一进门,在这个走廊上照着镜子都能玩很久。”

  也就是从那时起,杨新成爱上了听京剧,成了一名京剧票友。直到现在,每年都要去上海大世界打个卡,听两出戏。前年的12月31日,上海京剧院演出的《真假美猴王》是这两年来让杨新成一直念念不忘的一出戏,“当时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还做了全程的直播,我特地在现场看的,还拍了视频,刻成了盘,送给几个喜欢京剧的朋友。”

小学一年级时,父亲给他改名为“新成”

  1956年,杨新成和母亲回到常州老家——武进礼嘉,开始了自己的读书生涯。一年级还没读完,父亲为了想体现儿子是在新中国成立那年出生的,特地给他改名为“杨新成”。“我以前叫杨承芝,后来父亲特地改了名字叫杨新成,现在村上还有几个老人会喊我承芝呢。”

  1966年,初中毕业的杨新成进入武进林桑学校学习,只读了半年书便辍学了。随后进入了自己生活的礼嘉公社建东大队当了一名材料员。因为从小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

  杨新成一路从材料员到农业技术员,再到后来兼职协助开展团支部工作,渐渐开始在工作之余写稿。

从业余写稿到专职新闻报道员,是一篇特写成就了他

  1972年春夏之交的一个深夜,杨新成所在的生产队仓库受到大雨侵袭后突然发生倒塌,村民们在大雨中奋力抢救集体粮食。第二天,亲身参与抢救的杨新成根据自己在现场的所见所闻,写了一篇新闻特写《雨夜抢粮》,向县广播站投了稿。第三天,广播喇叭就播出了他的这篇特写。杨新成很受鼓舞,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写稿也成了他的第二职业。

  从那以后,当时还是农业技术员的杨新成就借着工作常要下田的机会,与当地的农民和干部接触,将接触到的好人好事写成稿子向县广播站投稿。“我当时负责村里的1069亩田地,每天都要去田里转一圈,这个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人,自然也会了解到很多故事,其中有很多都是很好的新闻素材。”

  让杨新成印象很深刻的一篇稿子是《老支书临终立遗愿,众乡亲奋力铺新路》,说的是邻村鱼池大队支书王根生,在弥留之际还不忘村里没有修完的路,临终前,嘴里还念叨着“路,路……”。“这也是当时王支书刚走以后,他的儿媳和我说的,我觉得题材不错,就写了稿子。”后来,此稿在常州报上刊登。诸如此类的报道,杨新成在大队工作时写了不少,渐渐写出了名气。

  1982年,因工作需要,他被调到了县广播站当专职报道员,负责原前黄区10个乡镇的通讯报道工作。后来,他还在礼嘉镇广播站创办了全县第一个乡级自办新闻节目,并连续多年被县宣传系统评为“新闻十佳”。“我这里算是第一个试点,后来这个做法在全县的60多个乡镇得到了推广。”

  1995年起,杨新成先后受聘于《服务导报》《每日桥报》《江苏经济报》常州工作站,采写了数百篇反映常武地区人民生活的新闻作品,连续多年获市、县先进业余报道员称号。他的《我是怎样坚持农村业余写稿的》先后被《新闻战线》《新闻通讯》等新闻类杂志刊登。

退休后创办了一家食品包装厂,从此踏足食品行业

  2009年,杨新成退休了。他和家人一起开办了一家食品包装厂,生产普通的一次性快餐盒。“也就是这个机会,让我结识了不少食品行业的朋友,了解到了常州本地的不少‘老字号’美食。”

  2016年,应朋友的邀请,杨新成参与编撰了《常州名吃》系列丛书。写这本书时,他走访了全市2000多家食品生产、销售企业,从中挑选了70余家最具常州特色的食品代表企业写进书中。在这些企业中,杨新成还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挑选出了包括“溧阳上黄六指羊糕”“天宁郑陆炮仗羊肉”“金坛茅麓茶场”在内的近20家企业或者门店,帮助他们申请了“常州老字号”称号和区、市级非遗项目。今年3月,杨新成又发起创办了江苏畅洲食品研究院和常州原野农村经济作物研究所,挖掘和着手研发具有常州地方特色的食品,还在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开设了专卖店。

每年都会红色旅游,了解革命前辈的经历

  今年,杨新成70岁了,从退休开始,闲不住的他除了忙自己的事业之外,也开始关注自己的业余生活。近10年来,他每年都会走一趟“红色旅游”,有时是和朋友,有时是和家人。“虽然现在生活条件优越了,但我觉得革命前辈们的付出是不能忘的,所以我喜欢去这些红色景点,去了解一下他们的经历。”目前,贵州的遵义会议的旧址、安徽的皖南事变纪念馆、重庆的渣滓洞、江西的上饶集中营、河北的西柏坡以及本省的沙家滨、淮安的周恩来故居、涟水战役纪念馆等等,都留下了杨新成的足迹。

#p#分页标题#e#

  “我今年打算去井冈山和延安,还有毛泽东故居。”说起今年的行程,杨新成说,近几年和家人出游都是自驾,这也是让他感受颇深的变化。以前在村委工作,从礼嘉进城没有公交车,要先走到戚墅堰才有公交车,进程要花大半天时间,后来232省道通车后,村上也有了公交车,方便了不少。“现在村上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车,有的甚至还不止一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也正是因为如此,前几年,杨新成把之前好不容易迁上来的城市户口又迁回了乡下,准备等以后自己跑不动了,就回乡下的老房子养老。

3号排行榜:共和国同龄人杨新成:退而不休,研发常州地方特色美食

喜欢 (0) or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