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的背影

富豪 http://www.phb3.com/ 评论

柳传志这次真的退休了。 2019年12月18日晚间,联想控股正式发布柳传志卸任公司董事长的公告。10多年来屡次见诸媒体的退休传闻,终于成为现实。 这位75岁的老将,留下了一个复杂的背影。 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1从“要死要活”到走向世界 作为改革开放40年民

  柳传志这次真的退休了。

  2019年12月18日晚间,联想控股正式发布柳传志卸任公司董事长的公告。10多年来屡次见诸媒体的退休传闻,终于成为现实。

  这位75岁的老将,留下了一个复杂的背影。

/p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1从“要死要活”到走向世界

  作为改革开放40年民营企业家的标杆性人物、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的代表,中国经济起飞的亲历者、见证者,柳传志身上有不少传奇。

  他本来有着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搞科研,还拿过奖。但他偏偏不满足于此。

  用柳传志的话说,自己是个“骨子里不太安分的人”,心里一直有“要做点事情的强烈冲动”。

  1984年,他毅然以40岁的“创业高龄”走出舒适区,在一间20平米的传达室里创办了“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也就是后来的联想集团。

  那时候,大部分人对怎么开公司都没什么概念。最初几个月,柳传志和同事们卖过电子表、旱冰鞋、运动裤,还上过骗子的当,不到两个月被骗走14万。

  柳传志曾回忆说,当年他们经常处于“衣食无着的险境”,“联想年年都是要死要活的,我们当时不仅仅是伤筋动骨,而是已经到了生死边缘,弄不好摔一跤就死了”。

  直到1985年5月,由中科院计算所副研究员、时任公司总工程师倪光南主导的“汉字系统”完成开发,第一型联想汉卡正式开始投放市场,联想才算“否极泰来”。

  但安稳的日子没过几年,更大的挑战又至。

  1994年,外资电脑大批涌入中国市场,不少企业都在激烈竞争中被击垮,包括当年国内最有名气的长城电脑。

  彼时,柳传志对联想的供应链、渠道、技术和管理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成立了微机事业部,集中资源夺回市场份额。结果,联想在“与狼共舞”中不仅没有被“吃掉”,反而一路逆袭。1997年,联想电脑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升至第一名。

  2004年,收购IBMPC端业务,从此开启国际化之路。

  2013年,联想个人电脑市场份额首登全球第一。2014年,联想并购摩托罗拉移动和IBM System X业务,向全球移动和数据中心市场拓展。

  当年那个经常“要死要活”的小公司,如今已成为中国企业的代表之一。

  2影响几代民营企业家

  柳传志的传奇,不仅因为他一手缔造了联想,更在于其经营管理之道深深影响了几代民营企业家。

  雷军曾如此评价:“柳传志在我们每一个中关村人的心里,都是中关村的教父。我们每一个中关村人,都是在联想、在柳传志的感召下、激励下、指导下,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有业内人士称,提起柳传志最著名的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在企业界简直无人不知,许多民营企业家将其奉为金科玉律。

  类似这样的经营管理之道还有很多。

  比如“复盘”。

  “复盘”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棋类术语,指对局完毕后,复演该盘棋的记录,以检查对局中对弈者的优劣与得失关键。

  柳传志早年亲自写过“复盘方法论”。雷军后来透露,他曾经花了很长时间学习柳传志的管理方法,“复盘”论对他影响尤深,让他不断对自己、对小米的战略进行反省。

  拉卡拉创始人孙陶然也说,自己的《创业36条军规》以及管理思考,多是从“复盘”文化中获得。

  杨元庆回忆说,柳传志“善于在听取不同意见之后形成信任,在做出决定之后充分授权”。他还会在繁忙的差旅途中写很长的信,教杨元庆如何学会妥协,如何更好应对挫折。困难无其数,从来不动摇”,“无论公司还是个人,在战胜困难以后,都会变得比以往更为强大”。

  杨元庆说,“大到管理三要素这样的方法论,小到为个人生活中的难题提醒点拨”,柳传志都以他的智慧深深影响着他人。“他在我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永远去够更高的目标。”

  联想在国际化方面的探索,亦提供了与华为不同的新路径。

  柳传志曾经这样评价任正非:“任正非走的就是一直直接往上爬坡的路,上珠穆朗玛峰的时候,我走一百米要大家停下来喘喘气,任正非捡一条更险的路直接就上去”。

  他还曾经提醒说,“做企业既要低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在应付各种变化的时候尽量强壮一些。地震你被砸了,别人活三天,你能活七天”。

  用马云的话说,柳传志“是中国企业界的财富”。

  3错棋?

  柳传志也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当年,围绕“贸工技”还是“技工贸”,他与技术派代表倪光南产生了严重分歧。

  倪光南主张,联想应当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全力开发芯片等核心技术。而柳传志却认为高科技产品未必能卖得出去,而只有卖出去,企业才能生存。

  这场争斗最终以倪光南出局告终。

  此后,联想逐渐缩减技术研发,转向个人电脑制造。它顶住了外国品牌猛烈的冲击,并长期保持着在国内PC端市场的绝对优势。

  但20多年过去,当大环境骤然生变,看似牢不可破的供应链可以在一夜之间断裂,人们才意识到核心技术研发有多重要。

  有人不无遗憾地说,在当年那场企业发展两条道路的争斗中,如果柳传志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也许联想和中国芯片都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至于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是押错了宝。

  现在,手机日益成为人的“延伸器官”,曾经高歌猛进的个人电脑已风光不再。而联想一直在PC业务投入过多,在向移动互联转型上似乎慢了一步。

  得与失,是与非,都将随柳传志的引退留给上一个时代。

  柳传志曾经感慨说,当年联想创业之初,仅有几十家企业在赛跑,路途充满荆棘、暗礁和陷阱,拼的是生存能力;如今,企业是在平坦的赛道上赛跑,拼的是速度。

  时代确实不同了。

  能否在新时代写出更多新传奇,就看新生代中国企业家们的了。

  15年前,中新社曾刊发文章《联想之坎儿》。今日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二十日电 题:联想之坎儿

  中新社记者 俞岚

  二○○四年,对于联想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

#p#分页标题#e#

  这一年中,联想一系列的变故吸引了足够多的眼球:股价下跌了百分之三十八,同期香港恒生指数仅下滑了百分之零点八;国际化策略屡败屡战,最终不得不暂时关闭所有的欧洲办事处;迫于生存压力,三月份实施了“两小时之内离开”的大裁员,以削减人员成本;多元化战略陷入困境,不得不缩减到目前盈利的电脑和手机业务,把长期亏损的IT服务和IT咨询业务卖给了亚信;倾其所能,斥巨资成为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临近岁末,在外界传闻四起,市场波动加剧的情况下,匆匆宣布与IBM的合作,宣告重返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十二月十五日,北京工人体育馆,“纪念与思考”——联想二十年纪念大会在此举行。柳传志在题为《回首联想二十年:一个新的事业的开始》的报告中,回顾了联想走过的二十年——“越过了无数的沟沟坎坎,发生过无数个可堪铭记的成绩和挫折”,展望了联想的未来――“现在大门已经打开,脚已经迈进去了,但还没有站稳。向前迈进,义无反顾,相信联想一定能闯出一条阳关大道!”

  然而,联想真的能闯出一条阳关大道吗?

  在联想二十年之际,全球并购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王育琨送出了他的一份礼物——《失去联想》,书名并不吉祥。

  “二十年的联想面临一道‘坎儿’。跨越面前的这道‘坎儿’,联想就是一个现代公司的标本;过不了,就只能平庸下去。”他在题记中写道。

  王育琨认为,联想要过的“坎儿”,就是要使杨元庆们重新找到可以运作的技术成果。“支持柳传志们昨天运作的,有倪光南们前天积淀下来的技术成果;支持柳传志们今天运作的,有倪光南们昨天到联想后重新开发出来的技术成果;支持杨元庆们明天运作的,又是什么呢?”

  细心的人们发现,在联想二十年庆典上,有一个名字被故意淡忘了,那就是倪光南――联想式汉卡的发明者,联想初创时的总工。联想二十年的发展史上,倪光南等一批研究人员曾写下了浓厚的一笔。正是倪光南们带来的一系列技术成果――联想式汉卡、联想微机等奠定了联想今后的发展。可以说,联想创立之初,事实上走的是纯正的“技工贸”路线,依靠的是中关村半个世纪以来积累的技术成果。

  然而,这条路联想没有走太远。

  “倪柳之争”后,倪光南黯然出局。柳传志率领的联想扛起了“贸工技”的大旗,开始倒腾起彩电、布匹、旱冰鞋。联想离“技术产业化”越来越远。

  从一九八四到二○○年,凭借着柳传志们的资本运营技巧,联想在急速发展。但是由于没有自有核心技术的支撑,收获极差。相对于二百八十四亿元的营业额,利润却徘徊在百分之三左右。有人说:“联想辛苦之后蓦然发现原来自己擅长的不过是做事情,却不是做生意”。

  步入杨元庆时代的联想,已经沦为了一个缺乏技术沉淀的工业制造品销售商。此时,联想手里紧攥着的,只有品牌和销售渠道两张牌。

  世纪之初,联想不得不寻求突围。通过分拆规避风险,“让杨元庆去冒险,让郭为去守成”;同时,在专注PC走国际化道路或者多元化发展固守中国市场的分叉路口,联想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多元化道路。令人失望的是,三年多的多元化走得并不顺畅。十二月八日,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重新“专注”于PC主业,正式宣告了联想多元化战略的全面溃败和重返专业化的开始。

  从PC到多元化、IT服务,再回归到PC,朝技术驱动型企业挺进,联想似乎走了一条战略迂回的路径。业内人士分析说,联想这些年绕了个大圆圈,现在又重新回到了起点。

  但,联想仍然面临着那道“坎儿”,那道十几年来一直阻碍着联想前进的最深的“坎儿”――如何才能重新找到可以运作的技术成果,如何才能尽快培育自有核心技术?

  杨元庆说:“企业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联想不会冒冒失失地去做行业的核心技术,但我们会渐进式地向行业核心技术逼近”。

  显然,与数年前对究竟要跨越一道什么样的“坎儿”不甚明了相比,今天的联想在经历了市场的洗礼后,变得成熟。

  至少,现在的联想懂得适时地停下来,回过头,对走过的路进行认真地思考,并对未来的战略做出适当的调整。至少,现在的联想在朝技术回归的路上渐行渐近。这,显然是一种进步。(完)

  李晓喻

柳传志的背影

3号排行榜:柳传志的背影

喜欢 (0) or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