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赵王使乐乘替廉颇不是记仇竟是双赢之计

富豪 3号排行榜 评论

第 131 章 秦王赏功 1 却说秦王政赏功,一度曾想开口奖赏王翦。 他认为,赵魏反目,王翦那主动撤退的做法,恐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好比两只猛虎追逐一个人要吃他,这人扔下一块肉掉头爬树上去了,两只猛虎为争这块肉打起来了。肉就是上党、河内,决定逃跑

131章 秦王赏功                            1

却说秦王政赏功,一度曾想开口奖赏王翦。

他认为,赵魏反目,王翦那主动撤退的做法,恐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好比两只猛虎追逐一个人要吃他,这人扔下一块肉掉头爬树上去了,两只猛虎为争这块肉打起来了。肉就是上党、河内,决定逃跑不跟猛虎硬拼的就是王翦。这是聪明的做法。若是逞英雄非要跟两只猛虎搏斗,结果是上党、河内的肉没保住,自己还会被猛虎吃掉。

可是想想他又没开口。一来因为王翦不是大臣,秦王直接封赏一个家臣不合律法。二来听说王翦是趁蒙骜昏迷,矫令撤军,这种做法上不得台面,真论起来,反倒是有罪无功当严惩。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秦王政觉得,即使是主动撤军,能让赵魏两国放弃唾手可得的巨大利益,反目相攻,应当还有别的因素,一定还有人从中使了力气。这人对秦国遭此大难,却能够绝处逢生,立了大功,应该重赏。

当然,当时的秦王政不可能知道有乐闲这档事。此时秦王政才十四岁,他也不会明白,列国之间注定是为了利益分合战斗。一旦谁强大了,便会招致列国群起而攻之,这也是为什么战国七雄能够存在很长时间的原因所在。

这件事同时也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以秦国一国之力,要想消灭列国一统天下,甚是不易,搞不好还会引火自焚。

可是万没想到,乐闲最终竟然还是得到了秦嬴的重赏,真正是上天有眼。说来让人难以置信,不能不说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间未到。

 

原来,这乐闲策动赵王偃攻击魏无忌的事情,最初虽然只有几个亲信近臣知道,可是没几年却在魏国传得家喻户晓。市井酒肆说书人,都把乐闲说成是奸臣,进谗言蛊惑赵王偃,从背后向魏无忌捅刀子,这才导致魏军大败,秦王政绝处逢生。

传出这话的,是赵王偃派往魏国的亲信密臣,时间是赵王偃二年。

二年,赵王偃想要实现乐闲制定的全取河内的战略大计,便打算发兵攻燕。可是此时,当年大败燕军的两个将军,乐乘不知所终,廉颇逃亡大梁。赵王偃心下没底,手下一干将军,赵牧毛糙,庞煖没打过大仗。别大战一开,跟父王长平之战一般,用了个没大战经验的赵括,结果上将死,军大溃。

廉颇克燕。前番燕王喜出动六十万大军攻赵,而我刚打完邯郸大战,廉颇人困兵乏。在这种情况下,他都能大败燕军,杀燕相上将军栗腹,围燕国都城蓟都。若不是父王一心亡秦,大政方针有误,那时就吞并燕国了。

出于这个担心和考虑,赵王偃便有心召回廉颇,叫他挂帅二次攻燕。

赵王偃派了个亲信做密使,潜入信陵邑去说廉颇。席间说到国事冤屈,那密使便照赵王偃的吩咐,把乐闲进谏的战略大计悄悄说与廉颇,完了悄声道:

“侯公误会了。不是吾王小肚鸡肠,有什么旧事记恨你廉颇,实在是吾王圣明,择善而从,要用奇计使国家发展壮大。这等密事大事,当时八字没一撇,自然不便说与你廉颇知道。可是王旨下,你上将军拒不从命,吾王那是万般无奈,又想着你与魏无忌有约有谊,真要反目攻之,也坏了名声,这才不得已罢侯公上将军,叫乐乘暂替。”

廉颇肚子里哪里存得住话,一听这说,当时就嚷嚷起来。第二天又去拜访魏无忌,大骂乐闲奸臣,赵王昏君。这一来,没过多久,大梁满世界都传开了。密使回去把这事一学说,赵王偃恨得牙痒,也就打消了召回廉颇的想法了。

这之后不久魏无忌死了,廉颇担心赵王偃派人来追杀,便也逃亡去了楚国。

人一死,魏无忌悲惨的一生盖棺定论。他的门客舍人要为主子鸣不平,要给主子风光长脸,便把这些事情越发编排得忠奸分明,跌宕起伏。似乎不是乐闲使坏赵王偃昏庸,魏无忌早大获全胜,早灭亡秦国了。

这时候人们才发现,原来魏无忌身上集合了所有传奇英雄的动人要素。

首先是王子,还生得仪表堂堂。

才华横溢,又足智多谋。两次大败秦军几十万,在魏国史无前例,在列国也英雄难觅。

两袖清风,行侠仗义,为弱小伸冤,为美人如姬杀魏王宠信佞臣姜豕

风流倜傥,却不偷鸡摸狗。如姬以身相许,魏无忌却坐怀不乱,忠信不背。

一心为国家,救亡图存义无反顾,致全家被昏君王兄灭门夷族,却忠心不改,不背宗祖。

最后,悲剧结尾,最是煽情。

凡此种种,魏无忌简直就是高大上完美人杰。

说书人,并那市井小民,自然又添油加醋,编成一段段动人传奇在大梁和魏国广为流传,引发人们的同情和唏嘘。

当初讪笑埋汰的宗亲大臣,心有怨恨缺胳膊少腿的将伍,失父兄丧子弟,指天骂地的百姓,都一转而念起魏无忌的好来。英雄完人最后竟惨败终结,悲惨一生,自然不会是自己有缺陷,一定是奸臣陷害,昏君妄为。

魏国的臣民不敢骂魏王圉,一切怨恨便指向了乐闲。魏无忌一切悲剧都是因为奸臣乐闲向赵王偃进谗言,在魏无忌背后捅刀子,才使一片赤子之心的英雄魏公子不备,这才兵败失意。

程步著长篇小说《秦始皇》第二部《函谷决死》

2

魏无忌、乐闲的忠奸故事,虽然在魏国传得很盛,家喻户晓,可是在那闭塞的年代,这等全靠口口相传的故事,不可能传到数千里之外的咸阳,叫秦王政知晓。

可是老天有眼,生在长在魏国丰邑的秦王政三弟刘季,却不可避免地听说了这个故事,并且在这个故事熏陶下长大。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魏无忌成了他少年、青年时期的英雄偶像,他也不可避免地跟魏国人一起,骂乐闲是奸臣,该千刀万剐,死有余辜,直到他二十五岁。

刘季二十五岁那年,魏国灭亡了。

秦王政不杀魏王假,只将他贬迁到丰邑。

一干魏国的宗亲大臣追随魏王,也都一涌而入丰邑,刘季生活的小邑一下子热闹起来。

魏国的宗亲大臣聚在一起,不是感恩戴德秦王不杀之恩,而是密谋复仇复辟。刘季也忍不住跟着掺和,免不了被人当枪使,撺着去刺杀秦吏。刘季他娘得知后又急又气,苦劝不住,便一个巴掌搧在儿子的后脑勺上,这才不得不向儿子吐露了隐瞒二十五年的真情:

#p#分页标题#e#

“你不是魏国丰邑中阳里的寻常百姓刘季,你是秦庄王三公子,大名秦邦。你娘也不是丰邑中阳里的寻常妇人,娘本名灵姬,是秦国贵族,灵台邑主的千金,秦庄王妃,原本应该是王后。你要不信,叫你养父刘煓来问。”

刘季他娘还拿出了随身秘藏的一卷绢帛,上书秦篆,盖有秦昭王玉玺,那是秦昭王御准子楚灵姬婚配的谕旨。

刘季见状,大惊失色,不能不信。

身份一变,情感好恶便也翻天覆地。

原来秦王政元年函谷关决死,是秦国自秦武王起,四代衰落,跌入低谷,生死存亡,命悬一线。是乐闲,为使赵国强大攻击魏无忌,这才使秦国侥幸脱难,绝处逢生。

有了这等想法,他便在心里对乐闲生出感激之情。

十数年后秦末战乱,刘季为平定叛乱,拯救秦国,也为了实现他娘赐名的期盼,生前的遗愿,也拉起队伍加入混战。数年后如愿以偿,一统江山,身临大位,他便下诏寻找乐闲的后人,要重赏报恩。

不久找到了两个乐氏后人,乐瑕和乐臣。通过二人,又找到了乐闲的儿子乐叔。刘季大喜,放着一干功臣来不及封赏,先赏乐叔,封为华成侯,把位于信都附近的华成县赐给他做食邑(信都就是今日河北省邢台市)。华成县后来又被后人称为乐卿县。乐瑕、乐臣也都一一封赏。

圣旨一下,满朝文武无不惊诧。

刘季麾下的第一武将曹参,最早追随起事的文臣萧何,连同一干文臣武将,都心中疑惑,怨声四起。

放着跟随打天下,出生入死,流血牺牲的功臣不予封赏,为何封赏这些两姓旁人?而且一赏就是一个县五万户?相国萧何后来也只封了八千户,封赏最高的曹参才一万零六百户。何以一个闲人乐叔,封赏竟如此厚重,岂有此理?

乐毅、乐闲是燕国的将军,跟刘季生活的魏国丰邑离着一千多里。中间还隔着齐国赵国,八竿子打不着啊?

若是仰慕乐氏人品,可乐氏一族先效命魏侯,后忠于燕王,再后来叛逃赵国,朝三暮四无人品可言?

仰慕乐毅的军事才能和战功?也讲不通。战国时期,比乐毅更有才,更有名,战功更加卓著的将军有的是。就魏国自己,论战功有吴起,天下无敌,打得秦国人不敢东向;论兵家著书立说有《尉缭子》,名声不输《孙子兵法》,还有魏无忌,曾是刘季少时的偶像,怎么着也轮不上乐毅、乐闲之辈呀?

群臣想不明白,刘季自然也是打死了不会说,此是后话,到时详续。

3

却说那日,秦王政在大殿上对有功之臣一一封赏,中规中矩,赏罚分明,群臣忍不住山呼万岁,喜笑颜开。

群臣的欢呼是发自内心的。

国家遇到这么大的危机,真是前所未有,命悬一线。赵魏楚三国六、七十万大军堵在家门口,三面猛攻不止,秦国却因为河内新败,人心涣散,军无斗志,更有兵员捉襟见肘,钱粮空虚,水旱蝗虫灾害叠至。可是,怎么就叫这个小孩儿,不动声色就化解了呢?

真正是有福之人不用忙啊。

看来传言不假,吾王真正是非常人,自有天助。

一时间,大臣百姓都忍不住暗自庆幸,秦国几代,终于得逢明主,这之后,必然是繁荣富强,好日子就在眼前了。

可是,群臣百姓万万想不到,还没高兴几日,十四岁的小孩儿秦王政,就接连干了两件混事,叫群臣百姓目瞪口呆,顿时天上地下。

3号排行榜:131赵王使乐乘替廉颇不是记仇竟是双赢之计

喜欢 (0) or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