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功赫赫的明朝名将含恨而终,反映出崇祯一朝背后的悲哀现实

历史 3号排行榜 评论

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大军避开城坚炮利的关锦防线,从长城直插中原腹地兵临北京城下。 京城告急的消息迅速传遍各省,一批批勤王军开往北京。其中知府卢象昇也带了一万人往北京赶来,但卢象昇并没有得到勤王的命令,他是自愿的。 最终北京城围解除,卢象昇虽

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大军避开城坚炮利的关锦防线,从长城直插中原腹地兵临北京城下。

京城告急的消息迅速传遍各省,一批批勤王军开往北京。其中知府卢象昇也带了一万人往北京赶来,但卢象昇并没有得到勤王的命令,他是自愿的。

最终北京城围解除,卢象昇虽没参战,但也得到兵部的赏识。

卢象昇不久既升为参政,随后编练天雄军镇压高迎祥所部起义军,但卢象昇并没死在镇压民军的厮杀里,而是在与清军的战斗中最终战死。

战死可能是一种光荣的结局,可卢象昇的一生也反映出崇祯朝时残酷的现实。

这从下面几件事就可以看出。

事件一:崇祯二年的京师之围和袁崇焕之死

改变卢象昇命运的京师之围发生在袁崇焕担任督师的时候,崇祯即位时特地在平台召见袁崇焕。袁崇焕久久得不到重用,崇祯的召见让他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

可那时辽东的清军已牢牢控制住了山海关外大部分地盘,明军能否将清军挡在山海关外都成问题,急于中兴明朝的崇祯帝却没想这么多,交给袁崇焕兵权和督师的职位,可清军却在两年后兵临北京城下。

袁崇焕是想借北京坚城和清军决战,虽然之后明军完胜,但多疑愤怒的崇祯却下令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此时北京城外的卢象昇亲眼看到了袁崇焕的结局,让他了解了崇祯的多疑,嗜杀,和反复无常,卢象昇也看到了朝堂之上无一人为袁崇焕求情。

崇祯朝时沉闷紧张,专制血腥暴露在卢象昇面前。

事件二:突然被调往巨鹿阻击清军

崇祯六年时,已身任五省总督的卢象昇带着亲自编练的精锐天雄军进入湖北陕西四川一带围剿高迎祥的农民军,高迎祥算是起义军里实力强的一部分,李自成闯王的称号就是继承自高迎祥。

高迎祥虽号称二十万之众,但在卢象昇亲自编练的天雄军面前一触即溃,卢象昇一路追着高迎祥猛打,一直把高迎祥打到了勋阳的山区中。

卢象昇眼见农民军就要被彻底剿灭,这时,关外的皇太极又绕过防线发动了对北方地区的强大攻势,卢象昇被调往北方和清军作战,高迎祥得以喘息。

其实,明军本来有很多次机会彻底剿灭农民军,但同时关外的清军又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崇祯时的明朝疲于应付,只能加征赋税筹军饷。

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更多的人加入到起义军的队伍中,明朝的困局是一种内忧外患,只会在两股力量的夹击中逐渐灭亡。

事件三:巨鹿之战,孤立无援,与清军力战而死

来到巨鹿的卢象昇在询问一番后才知道形势是多么的严重,清军这次几乎是倾巢出动,数量达二十万之众,明军虽陆续抵达,但谁都不敢露头。

明军人数虽多却处于守势,观望着清军的一举一动,卢象昇身处最前线,他必须挡住清军,可崇祯皇帝又派了太监监军分散了他的兵力。

卢象昇决战无胜的可能,可他又不能后退,求和也不可能,几年前的袁崇焕仅仅是在北京城下阻击清军,就让多疑的崇祯帝安了一个反贼的罪名被凌迟的结局依然历历在目。

卢象昇此时只有和清军决一死战这一条路,卢象昇催促了几遍监军太监和他会和仍没有消息后,他深知崇祯是不会管他和将士。

这位皇帝总会把责任推在别人身上,好让自己有台阶下。

1639年1月,卢象昇率仅仅五千余人在与清军遭遇的夜战中力战而死,所部全军覆没。

卢象昇完全没有必要死,可崇祯帝却把他当成了成就自己政治名声的牺牲品,他想和清朝议和却又不想自己先开口,但又忌讳前线的将领私下和清军议和,一来二去,卢象昇没得选择,只有选择尽自己的使命死在乱军中。

卢象昇的一生都是在不停地替已日薄西山的晚明填窟窿,好不容易快要填平了农民军,结果又被调去填清军这更大的窟窿,还要被雇他填坑的人捣乱,即使有辅佐匡扶之心,也无回天之术。

卢象昇算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但不是人人都能忍受明末这个绝望的政治环境,不会甘愿为明朝去赴死,在这之后,越来越多的将领开始投降清军,并在清军的阵营中拼死效力来证明自己的忠诚。

洪承畴,吴三桂,以及南明时大批投降的将领,在清军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清军也因此多了几百万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兵。

在这投降的浪潮中,是大多数人发现明朝早已病入膏肓,是大多数人接受了这个没有希望的朝代的残酷现实。

3号排行榜:战功赫赫的明朝名将含恨而终,反映出崇祯一朝背后的悲哀现实

喜欢 (0) or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