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刊:萨科齐“西方大西洋主义”外交概念渐成形

服饰 http://www.phb3.com/ 评论

新华网专稿:法国《外交世界》月刊7月号刊登一篇题为《关于法国外交变化的调查》的文章认为,在外交上,萨科齐表现出独揽大权的管理基调。围绕着萨科齐有三个负责制定外交政策的圈子在竞争。第一个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亲美"西方大西洋主义派";第二个是传统戴

  新华网专稿:法国《外交世界》月刊7月号刊登一篇题为《关于法国外交变化的调查》的文章认为,在外交上,萨科齐表现出独揽大权的管理基调。围绕着萨科齐有三个负责制定外交政策的圈子在竞争。第一个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亲美"西方大西洋主义派";第二个是传统戴高乐主义继承者;第三个则是以总统外交顾问莱维特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派。

 
 
 
 
在与美国结盟以及认为世界的转变对于西方来说具有威胁性的基础上,"西方大西洋主义"外交概念逐渐成形。这篇署名文章的要点如下:


  自第五共和国成立初期以来,决策权如此集中地掌握在一人之手是从未有过的,而此人却对外交部公开采取一种十分轻蔑的态度,并在很大程度上也对有关机构和问题采取一种轻蔑态度。2007年12月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上校在巴黎受到引起媒体特别关注的接待,就表明了一种独揽大权的管理基调。萨科齐以此补偿向他交还了保加利亚护士的利比亚贵宾,但他在形象上付出的代价则让法国外交部的外交官们感到惊愕。的确,向利比亚出售20架空中客车飞机的生意以及法国阿海珐集团、万喜建筑工程公司、法国天然气公司等拿到的合同和双方在民用核领域开展合作的意愿,正在消除许多人的顾虑,这种重商主义的"核外交"似乎是法国对地中海和阿拉伯国家的一项优先方针。

  法国制定外交政策方针的人并不比美国人或俄罗斯人更团结。在法国外交最终决策者萨科齐周围也形成了代表不同势力的3个竞争圈子。

  第一个圈子是由一伙十分亲美的学者、记者和商人组成,他们利用与总统非正式会晤和在外共进晚餐的机会影响总统的选择。他们在国家的不同机构中得到一伙"青年空想理论家"的支持,这些理论家认为,法国就像以色列一样,属于面临俄罗斯、中国和伊斯兰国家多种威胁的西方阵营。他们认为,"法国的阿拉伯政策"在最好的时候只是一种蒙人的假象,而在最坏的时候则是对西方理想的一种背叛。他们不相信国家行动,而准备无所顾忌地为防范"波斯危险"而牺牲标致雪铁龙公司、雷诺汽车公司和道达尔石油公司。他们在总统多数派中得到一些人的支持,前总理巴拉迪尔的一本书的书名概括了他们的计划:"建立一个欧洲和美国的西方联盟"。他们的影响已超出右翼阵营,甚至扩大到了社会党内部。

  第二个圈子是由传统的"戴高乐主义"政策的继承者组成,他们目前处于守势,尽管总统特别顾问亨利·盖诺具有很大影响力。他们退居于外交与欧洲事务部,力求阻止自己被边缘化。

  第三个圈子则是由以总统外交顾问让·戴维斯·莱维特为首的技术人员组成。他们以务实主义的态度处理问题,尽量缓解国家元首的冲动。

  用法国前外长韦德里纳的话说,人们可以将第一派人称为"西方大西洋主义派",他们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一派较团结,行事果断,欲与外交上言辞生硬的做法决裂。组成这一派的两个原则是:认同西方属性,认同与美结盟。

  萨科齐总统2007年8月27日在法国驻外使节会议上首次发表外交政策重要讲话时,曾7次使用"西方"或"西方的"字眼,主要是为了提醒人们注意与伊斯兰教发生冲突的危险。这些字眼在法国防务和国家安全白皮书中重复提到了18次。

  这种回归西方的倾向伴随着一种明显要结束有些人称为"反美主义"倾向的意愿。一位分析家解释说:"如果人们不考量法国总统对美国抱有的好感,那么就一点也不了解他。正是这种好感决定着他在其他方面的立场,特别是他的亲以色列态度。他相信,正是因为与美国结盟,我们才能对国际政治产生影响。"

  那么,萨科齐是否会是"一个持有法国护照的美国新保守主义者"?戴高乐主义传统是否还有影响?如何解释已作出的选择之间的"矛盾"?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得抛开口头讲话,对总统的行动作一番总结。在许多问题中,以下4个问题可为人们提供一个初步的判断:与北约和美国的关系问题、伊朗核问题、与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关系问题、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问题。

  北约:重新归队

  在使节会议上,萨科齐总统提出了重新融入北约的计划。他说:"必须重申,这个大西洋联盟是我们的联盟:我们创建了它,我们今天是其主要赞助者之一……我希望,在未来几个月内,我们能同时朝着加强欧洲防务和改革北约,从而改善北约与法国关系的方向前进。一个是独立的防务欧洲,一个是北约,两者将共同迈进,我们将在北约占有我们的整个位置。"

  2008年4月的布加勒斯特北约峰会是朝着这一方向迈出一大步的标志,因为布什总统批准了加强欧洲防务的主张。2009年5月还将朝这一方向跨出一步,届时北约将庆祝该组织成立60周年,法国将重返北约,参加将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和德国凯尔举行的会议。

  一位法国高级官员说:"在有些问题上,我们可以依靠英国。现在应摒弃法德关系的神话观点,摒弃科尔与密特朗合影的神话观点。总之,战争已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名法国老兵已去世……"这位高官还驳斥那些指责"亲美转变"和背弃戴高乐遗产的做法的人说:"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建议是1995年希拉克提出的。别再装模作样了!科索沃战争时,就是法国空军中队率先对塞尔维亚进行了轰炸。我们尽讲漂亮话,但实际上我们却参加了北约的军事行动,无论是在科索沃还是在阿富汗。"

  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布鲁诺·泰尔特雷曾参与法国防务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报告起草工作,他证实:"萨科齐要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司令部的意愿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识形态因素:法国属于西方家庭,它只要求恢复其原有地位。对法国来说,现在的状况不正常。"

  2008年3月26日,萨科齐总统在伦敦曾表示反对将21世纪的世界交给20世纪的机构管理,而把主要新兴国家及其25亿人口排斥在外。然而,他又违背自己的建议,急于对上个世纪的机构之一北约表示善意,在许多分析家认为西方在输掉阿富汗战争时却向阿富汗增派法国部队。为了"自我掩饰",萨科齐称,法国的参与将会改变美国对阿富汗的战略,把重建作为优先任务。这曾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为了证明英军应参与伊拉克行动而使用的论据。

  更为严重的是,萨科齐也许已将这场冲突纳入了他想要拒绝的"文明冲突"的框架中。2007年12月,他在访问阿富汗时对法国士兵们说:"你们在致力于世界的稳定,因为如果阿富汗成为一个恐怖主义国家,我们所有人,包括法国人和欧洲人,有朝一日都将为此付出代价。"萨科齐的这番话与布什总统的论调相吻合,将阿富汗视为"反恐战争"前线,并将北约视为负责维持西方秩序的"全球"工具。

  伊朗:准备战争

  2004年至2005年期间,法国对伊朗的政策开始变得强硬,当时希拉克总统力图在"伊拉克分歧"后修复与布什总统的关系。尽管希拉克对伊斯兰革命领导人很不信任,但是他并不掩饰自己对一种军事升级危险的担忧。

  在萨科齐当选总统后,爱丽舍宫和法国外交部重新持同样的看法。法国新总统在使节会议上表示,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伊朗将是"不可接受的"。他还强调,"法国在目前的外交行动中非常坚定,这一行动与加强制裁联系在一起,但如果伊朗决定履行自己的义务,那么这一行动也会与开放联系在一起。这是唯一能让我们避免替代性灾难的外交行动:要么伊朗拥有原子弹,要么轰炸伊朗"。

  萨科齐总统的讲话导致法国进一步参与针对伊朗的行动,并打算在联合国框架外实施欧洲制裁(过去希拉克总统始终反对这种制裁)。这一战略是失败的。德黑兰无视安理会的决议,继续实施其铀浓缩计划。法国和欧盟按华盛顿的意愿,将伊朗中止铀浓缩计划作为同伊方对话的先决条件,从而失去了任何自主性。

  另一种方案也是可能的。欧盟和法国知道,它们曾通过对话促使伊朗在2003年11月至12月中止了铀浓缩计划,而后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的补充议定书(它主要是使国际原子能机构可以进行更"严格的"检查)。德黑兰曾遵守承诺直至2005年初,后来称欧洲未作出回应而放弃了这一承诺。

  20多年来,美国和以色列时常推测伊朗将在两年内拥有核武器。2007年10月,布什总统表示,必须阻止伊朗"拥有制造原子弹的能力和知识"。如果白宫对伊朗采取先发制人的进攻,以阻止伊朗获得这种"能力"和"知识",法国将怎么做?谁将定义这种"能力"和"知识"?

  2007年9月以色列对叙利亚的空袭提供了法国将如何反应的先兆。2008年4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公布了一些很有争议的文件,声称受到攻击的叙利亚目标是核设施。对这一违反国际法的军事行动,法国保持沉默,甚至用美国国务院的措辞表示,重要的是"叙利亚要就其过去和现在的核活动予以澄清"。

  黎巴嫩:可笑的炫耀

  在法国各派政党领导人和数十名记者的陪同下,萨科齐6月7日访问了贝鲁特,祝贺米歇尔·苏莱曼将军当选黎巴嫩新总统。媒体再次竞相赞美萨科齐的作用,尽管黎巴嫩多数派和反对派达成协议时并没有法国代表在场。

  当萨科齐入主爱丽舍宫时,他也接管了由来已久的黎巴嫩问题。从2005年以来,希拉克就把法国的利益与黎巴嫩哈里里家族的利益混为一体,完全站在西尼乌拉政府一边。然而,西尼乌拉政府只代表着半个黎巴嫩。

  萨科齐乐见与其前任背道而驰的主张,因此决定将此插曲一笔勾销,转而支持其外交部长的建议,2007年7月在法国拉塞勒-圣克卢举行包括真主党在内的黎各派代表参加的会议。萨科齐不理睬以色列和美国的批评,也没有理睬"西方大西洋主义者"的反对,而后者则认为叙利亚及其黎巴嫩盟友是"邪恶轴心"的支柱。

  萨科齐的另一转变是他5月29日打电话给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邀请他前来巴黎出席地中海联盟首脑会议,并冒着打乱法国外交政策并可能使之在该地区丧失信誉的危险,再次派法国总统府秘书长盖昂和外交顾问莱维特前往大马士革。法国社会党以捍卫人权的名义批评萨科齐对叙利亚国家元首的邀请,但对埃及总统、突尼斯总统和以色列总理宣布前来巴黎之事却未作任何反应。美国也对此表示了保留态度。总之,法国的自身利益使完全追随美以轴心的做法变得困难。

  这些选择是否密切相关?一位驻贝鲁特的阿拉伯外交官问道:"为什么要补偿叙利亚,就因为它在解决黎巴嫩危机中起了作用?而对在此问题上表现得很克制的伊朗却没有任何补偿?"萨科齐的目标是要促使巴沙尔·阿萨德总统远离伊朗(这是一个在目前地区背景下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这个目标势必将导致新的失望和新的变化。正如戴高乐将军所说,不要带着简单的想法飞往复杂的东方。

  以色列:不容任何置疑

  法国总统府发言人马蒂农2007年11月21日曾会见法国犹太人协会代表,表示欢迎法国与"将成为地中海联盟重要成员"的以色列结盟。他称,两国的关系已恢复到1967年6月战争前的状态,即达到了法国帮助以色列拥有核武器时代的水平。

  巴黎和特拉维夫在2004年至2005年期间就已明显亲近起来。被怀疑同情阿拉伯人的希拉克的离任,为热情期待的法以关系蜜月开辟了道路。因此,以色列《国土报》一名记者可以对萨科齐入主爱丽舍宫而感到高兴,这名记者解释说,因为萨科齐认为"犹太国的建立是"20世纪的重大政治事件",他还承诺要阻止在加沙建立一个"哈马斯坦",并保证决不会在以色列安全问题上妥协。这或许与他的犹太"基因"有关,但萨科齐被认为是我们的人"。

  法国总统6月22日至24日对以色列进行的引人注目的访问证明了这一点。萨科齐的讲话不仅重提犹太复国运动的历史,而且还对以色列人所受的苦难表示同情(只字未提巴勒斯坦人所遭受的苦难),并且避而不谈占领问题。但是,他明确指出,以色列和法国同属于一个阵营即民主阵营。此次访问还证明法以双边关系得到加强,好像占领问题并不存在似的。

  当第一批阿拉伯国家政府作出反应时,爱丽舍宫猛然觉醒,因为法国的阿拉伯"朋友们"威胁要抵制7月13日在巴黎举行的地中海峰会。

  因此,有时现实原则能占上风。4月份,爱丽舍宫同意法国外交部北非中东司前司长德拉梅苏泽尔前往加沙,此人曾负责与哈马斯接触。当此事披露后,法外交部发言人称这是"个人行为",而未否认此事。当萨科齐6月24日短暂访问伯利恒时,他照例攻击了哈马斯:"人们不跟恐怖主义讲和,不同恐怖主义讨论。这对哈马斯和所有以同样方式行事的组织都有效。"这是否也对对巴勒斯坦人民实行恐怖主义政策的以色列政府有效呢?

  是决裂还是连续性?有时是决裂,有时是连续性……尽管有西藏问题,巴黎仍力求与北京保持良好关系。在布加勒斯特北约峰会上,为了谨慎对待莫斯科,巴黎至少暂时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

  法国的外交政策在变化,有时是悄悄地,有时是公开地。国家元首常以缺乏条理的方式推动这些变化,"西方大西洋主义者"一派也在暗中推动这些变化。这一派在以"隐蔽的方式"提出他们的主张,无论这些主张是否得人心。这一派得益于智力"真空",因为没人知道如何制定一项既能继承戴高乐建立的传统又能改变这一传统的协调一致的计划,而这一传统就是要保证法国的行动自主和避免世界分裂为两个阵营。

  (编辑:陶志彭)

[我来说两句]

3号排行榜:法刊:萨科齐“西方大西洋主义”外交概念渐成形

喜欢 (0) or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