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红旗下的扶贫样板——来自群众认可度排名第一的基层观察

美食 3号排行榜 评论

2013年,姚安县被列为滇西边境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时,全县还有3个贫困乡镇、19个贫困村、6611户贫困户、24939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14.56%。2017年姚安县脱贫摘帽,据国务院扶贫办反馈,在2017年云南省15个贫困县脱贫摘帽专项评估检查中,姚安县群

2013年,姚安县被列为滇西边境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时,全县还有3个贫困乡镇、19个贫困村、6611户贫困户、24939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14.56%。2017年姚安县脱贫摘帽,据国务院扶贫办反馈,在2017年云南省15个贫困县脱贫摘帽专项评估检查中,姚安县群众认可度居第一位。

究竟是什么让姚安的脱贫攻坚获得基层群众的高度认可?当中有何模式可供还未脱贫的兄弟州市参考?

扶贫基层 秦明豫 摄

爱心超市 激发脱贫信心

姚安县官屯镇巴拉鲊村委会是一个彝汉杂居的半山区村落,2014年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7户、617人,贫困发生率达37.8%,通过四年的挂包帮扶,贫困发生率降为2.29%,2017年实现脱贫出列。

从官屯镇一路向西约8公里就来到了巴拉鲊村委会,一间平房内展示着巴拉鲊村开发的各类农副产品,现如今的巴拉鲊香桃供不应求,线下基本买不到,每年仅线上销售就超过1.5吨。

另一间约10米的房间是巴拉鲊村的慈善爱心超市,这是该村借鉴兰考经验,在全州率先探索出的一种社会救助帮扶新模式。超市有序摆放着文具、洗涤用品和已消毒的衣包鞋帽,货架上的毛绒玩具更平添了一丝童趣。

不仅仅是贫困户可以领到爱心超市的物品,只要乐于奉献,所有人都能在爱心超市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鼓励。据了解,全村农户都有一张“爱心积分卡”,每参加一次公益劳动,就会得到一个爱心积分,累计积4颗爱心,就可以到爱心慈善超市领取一件物资。通过爱心卡的积分,贫困群众的角色从“被帮扶”转换为“去帮助”,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脱贫信心。

扶贫产品 秦明豫 摄

村民变股东 收了股金学了技术

官屯镇连厂村委会距离姚安县城19公里,2017年全村脱贫攻战取得决定性胜利,贫困发生率从原来的31.84%降至2.28%,2017年末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802.17万元,脱贫户农民人均纯收入9326.21元。

连厂村通过合理利用发展扶贫资金,打造三个专业合作社,全村 17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加入专业合作社,项目资产按60%量化给全村17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0%量化为村集体经济收入。贫困户变为合作社股东,获取酬金、租金、股金收益,每户贫困户每年能实现分红900元左右,三个合作社项目带动贫困人口就业人员80余人。

连厂村村民陈兆菊告诉记者,她在山药大棚打工,不但可以领到每天80元的工资,同时还能学到山药的种植技术,她打算以后把家里的土地也种成山药。

扶贫样板 秦明豫 摄

统规自建 贫困户住进独栋屋

正午时分,连厂村韩家易地扶贫搬迁新村点,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周学忠正在自家门前晾晒农作物,他的家是一幢约120平米的独栋建筑,三室一厅带一个院子。房子属统规自建,村上做齐水、电、路,村民确认图纸后自己建盖。周学忠很满意现在的居住条件,当初整个房子建下来接近14万,其中国家补助了10.4万。

儿子在浙江打工,留守在家的周学忠平时去临近蔬菜大棚打工,一年下来,家庭人均纯收入八千多元。据了解,姚安县深入开展“户户达标、人人过关”专项行动以来,确保贫困户家中实现厨房“四有”(有电磁炉、有电饭煲、有碗柜、有饭桌)、客厅“三有”(有电视机、有沙发、有茶几)、卧室“三有”(有床和被、有衣柜、有四季换洗衣服),且环境卫生整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医疗养老层面,姚安县全面落实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对“双重报销”后达不到90%的通过医疗救助进行补足。同时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931人的签约服务率达100%,做到送医上门;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县符合参保条件的贫困人口20424人全部参保,参保率达100%。

水电路帮扶到村 打通致富穴道

“要脱贫先修路”,这是记者在左门乡阿苤拉村采访时,该村党总支书周永寿不断向记者重复的话。如今阿苤拉村的左门山药几乎成了山药界的新晋网红,要吃到它必须提前预定。然而再好的产品,要是通往产地的路不好走,也必然成为制约发展的硬伤。

艳阳高照的正午,阿苤拉村村民周立寿骑着摩托车来到自家的山药地浇水,这个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告诉记者,去年他种植了4亩山药,今年打算增加到10亩,预计收入会有七八万元。周立寿对记者说:“村子真正发展起来就是修路的这几年,以前上学要背一星期的粮食,四五公里路要走三个多小时,现在,我每次干活都是骑摩托车,村子用的也是太阳能路灯,通宵都亮着。”

官屯镇巴拉鲊村杨水沟也是一个因路受益的自然村,以前村子只有一条土路,一到雨季就无法通行,村里的菌子、板栗等山货只能依靠人背马驼向外运。2016年,一条平整的水泥路将村子与外界连通,村民们陆续发展香桃种植,面积达到200多亩,花开时节,呈现出一派世外桃源般的美丽景象。交通条件改善了,节假日来杨水沟踏青吃饭的游客也多了,为此,村民吴志存将自家的房屋改造成了农家乐,主打生态鱼、土鸡、菌子火锅等农家土菜。

吴志存告诉记者,她更看好村子的未来发展,楚大高速路复线通车后,距离村子约3公里会有一个出口,届时,无论村子的产业发展还是游客的驶入都将带来利好。

四面红旗 脱贫争先显活力

位于姚安坝区的草海彝村有4个村民小组、450户、2016人,经济收入主要为外出务工和养牛。村党总支书记杨有光告诉记者,草海彝村是一个由各地山区老百姓共同组成的移民村,共有傈僳族、苗族、彝族等9个民族,其中彝族占了59.8%,每年村民单在养牛上的纯收入,人均就有3500元。

山区下来的少数民族兄弟对养牛很有感情,2004年村子落户坝区,眼看着被浪费的稻草和包谷杆,杨有光心想能不能利用起来作为养牛的饲料。从村民的观望到加入,再到对牛种的改良,现今每家养十头牛以上的情况比比皆是。一些家庭将耕地出租,专职养牛,一年下来,除了养牛和外出打工的收入,还多了一份地租。为此,村子被评为姚安县产业发展红旗村。

据了解,姚安县从2017年起,在全县村(社区)中开展脱贫攻坚、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四面红旗”争创活动,每评上一面“红旗”,所在村(社区)干部按照职能职责,报酬标准每人每月上调200至500元;对评选为“红旗村”的村(社区),每个村(社区)评选表彰1名优秀村(居)民小组干部,每个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元。通过“四面红旗”争创,让基层干部群众对“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干好有何奖励”一目了然,有效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脱贫争先的活力。

2017年脱贫摘帽至今,姚安县依然践行着“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减投入、脱贫不松帮扶、脱贫不懈士气”的作风,继续朝着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3号排行榜:四面红旗下的扶贫样板——来自群众认可度排名第一的基层观察

喜欢 (0) or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