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烟农:有了依靠活了头脑鼓了钱包

烟酒 http://www.phb3.com/ 评论

塔冲,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富良棚乡的一个彝族自然村,集民族、山区、边远为一体。这个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只有20间瓦房、其余都是破旧不堪的土掌房的村子,现在却成了整齐划一、别墅联排,有着“玉溪第一彝族村”美誉的省级民族特色村。 如此华丽转身的背后

玉溪烟农:有了依靠活了头脑鼓了钱包

  塔冲,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富良棚乡的一个彝族自然村,集民族、山区、边远为一体。这个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只有20间瓦房、其余都是破旧不堪的土掌房的村子,现在却成了整齐划一、别墅联排,有着“玉溪第一彝族村”美誉的省级民族特色村。

  如此华丽转身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发展故事?带着这个疑问,8月26日,笔者来到塔冲村实地采访。

  致富先锋的“乘凉大树”

  外号“先锋一号”的李兴锋是塔冲村的致富先锋,既是一名烟农,也是众鑫烤烟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走进李兴锋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各种奖牌:“全国20佳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云南省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如果不是种植烤烟,我哪能有今天的成绩!”李兴锋快人快语。

  打开了话匣子,李兴锋的致富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李兴锋8岁那年,父亲在县城上班,奶奶年纪大,家里的农活只能靠母亲一个人操持。那时候,牛是庄户人家最主要的劳动力,耕地的活儿都是靠牛来完成。由于家里没有牛,母亲只能等别人家把地耕完了再去借。李兴锋清晰地记得,自己在前面拉着牛,母亲在后面扶着犁,一趟一趟把家里的地耕完,而弟弟则是负责在地头打一些草,等耕完地后,把牛喂饱再还给人家。

  借牛的经历让李兴锋感受到了人情的温暖,也在他心底种下了感恩的种子,从那时起他就打定主意,长大后一定要买很多牛,给那些家里没有牛的人用,让他们少受点累。

  种子一旦遇到了适合的土壤,便会生根、发芽、生长、开花……2004年,烤烟生产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之后的十多年里,烟草农业建设全面推进,机耕路逐年延伸拓展,大型机械替代了原始的人力牛耕。各项惠农政策相继推出,大大调动起了烟农的种烟积极性。

  种烤烟、买农机,种更多烤烟、买更多的农机……李兴锋借着惠农政策,努力实现着儿时的梦想,他把这些农机租给烟农用,大大减轻了烟农的劳动强度,让烟农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同时,个人财富也像滚雪球一样持续增长。而今,他负责的众鑫合作社已经拥有768台套农机具,年利润达到了500多万元。

  致富后的李兴锋并没有忘记带动大家脱贫致富,他吸收了4名贫困户作为合作社核心成员,参与收益分红。同时,贫困户子女在社里打工的,除了一天150元的工资,外加两顿饭,还会免收该贫困农户家里的机耕费。

  “免收的费用加起来一年大概要有十几万元。”李兴锋动情地说,“背靠大树好乘凉,政府和烟草公司一直是我依靠的大树,我也要做棵树,让村里面条件不好的家庭都来‘乘凉’。”

  贫困户的“小本子”

  李长寿便是李兴锋心里想要找的“乘凉”对象。

  今年42岁的李长寿,父母都已80多岁,身体不好,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家庭负担比较重,2016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5年,塔冲村被选定为云南省“美丽乡村”项目,开始进行危房改造与村容村貌整治。2017年,李长寿利用政府的补助贷款18万元建了一幢22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独立的卫生间、冲水式马桶、太阳能热水器……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问起与之前的老房相比如何,李长寿轻声笑着说:“当然是新房子好,以前的土掌房从我记事起就有了,又小又破旧,还会漏雨。”

  谈及住新房的感受,李长寿一边摸着后脑勺,一边笑着说:“以前村里都是旱厕,改了抽水马桶后,一开始用还真有点不习惯。”

  “咋个不习惯?”

  “就是——觉得太干净了,解不下来么!”一句话把大家逗笑了。

  笔者又试着问这18万元贷款准备怎么还,李长寿提高了嗓门说:“种着烤烟么,有了这棵烟种着,还贷款的事不担心。”

  李长寿说,他以前种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技术不好,种得也少。这两年,才算是真正懂得怎么把烤烟都栽好。他家去年种了9亩烤烟,收入4万多元,通过提高自己的种烟技术,每亩地比之前多收入近1000元钱。今年他特地申请把种烟面积增加到了12亩。

  “仅是今年,县烟草公司就给我们培训了4次,从烟苗移栽、中耕管理到现在烟叶烘烤,有了技术员的指导,我头脑开窍了,心里也更有底了。这不,都在这本上记着哩!”李长寿说着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了一个黄皮小本子。

  笔者随便翻开小本子的一页,上面写着:烟叶成熟采收外观特征,下部叶要在封顶15天左右,主脉变白,支脉绿白,叶色落黄……

  老书记的“新路子”

  李兴锋和李长寿的经历不是偶然。

  塔冲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能发展到今天干净整洁的现代特色民族村,用塔冲村党支部书记李忠祥的话说,其根本就是靠了“这棵烟”。

  在塔冲村委会的办公室里,今年63岁、干了36年支部书记的李忠祥向笔者讲述了塔冲村的变迁。

  塔冲村种植烤烟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那个吃大锅饭的年代里,烤烟并没有给村民带来太多的经济效益,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玉溪烟区加大投入,加强交通水利设施建设,大幅提高了烟区生产条件,烤烟种植才让村民尝到了甜头。尤其是近些年,合同管理严格落实、烟叶收购价格逐年稳步增长,保证了种烟收益的稳定;技术指导贯穿到烤烟生产的每个环节,烟草公司技术人员的“保姆式”服务让烟农越来越省心;从商品化育苗、田间管理到烟叶烘烤,合作社日渐增多的服务项目让种烟过程越来越省力。

  李忠祥说,“这棵烟”一年能给全村带来1400万元的收入,这是其他任何一个产业都不能比的。依靠种植烤烟,村民的钱包鼓了,居住环境好了,接下来要将种植烤烟积累的财富投入到养殖、加工等更多产业的发展中去。

  对于塔冲村下一步发展,李忠祥的思路很清晰,他说要在稳定烤烟发展的基础上,走多元发展的新路子。目前村里已经成立了中草药、野生菌、核桃3个专业合作社,通过互联网+商务,销售农特产品,同时借助火把节、姊妹节、油菜花节等时机,探索发展彝文化旅游,吸引外地游客。

  “种烤烟让塔冲富了,接下来我们要多元化发展,让塔冲更美!”李忠祥信心满满地说。(通讯员 祝天猛/文 杨军/图)

3号排行榜:玉溪烟农:有了依靠活了头脑鼓了钱包

喜欢 (0) or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