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新闻网

烟酒 http://www.phb3.com/ 评论

浙江境内的县市博物馆,论收藏出土墓志的数量,大概很少有地方可以与临海市博物馆相比。 那是因为临海博物馆有个临时工,丁伋先生。 我不曾见过丁先生。但是,读过他点校的《台州墓志集录》、《临海墓志集录》,还有他的文集《堆沙集》。 《台州墓志集录》

  浙江境内的县市博物馆,论收藏出土墓志的数量,大概很少有地方可以与临海市博物馆相比。

  那是因为临海博物馆有个临时工,丁伋先生。

  我不曾见过丁先生。但是,读过他点校的《台州墓志集录》、《临海墓志集录》,还有他的文集《堆沙集》。

  《台州墓志集录》是上世纪80年代的“内部出版物”,录文、点校一丝不苟,只是印刷粗糙。搁在今天,可能是“非法出版物”,与诲淫诲盗者同列。

  《临海墓志集录》是正式出版的,著录临海境内2001年之前出土的古代墓志,绝无遗漏。丁先生做事,就是这样。

  《堆沙集》是博物馆掏钱资助出版的,收录丁先生毕生研究台州地方文史的心得,涉猎极广,从史事考证到地方戏曲。他的学术研究,只凭兴趣所至,少有规划的痕迹,带点旧时代旧文人的“落伍”的习气。

  但是人们说,在台州文史界,以丁公为翘楚。

  过去我到临海工作,到博物馆考察宋代墓志,每次都是徐三见馆长接待。徐馆长是画家,近年以整理地方文献为务。

  徐馆长说,我们到博物馆边上的东湖“碑廊”去转转吧,丁先生集录的墓志,镶嵌在那边,或许还能做点“拾遗补缺”的工作,顺道也看看丁先生。

  天哪!我不曾想过,丁先生竟然蜗居在东湖边的破房子里,与游人如织的东湖公园仅一墙之隔。

  丁先生今年83岁了,正坐在藤椅上,阅读刚改版的花花绿绿的《文史知识》。见我们来,起身,抽着“双叶”牌香烟。

  “我给你介绍一个来自省城的小老乡,也是你的仰慕者。”徐馆长说。

  丁先生憨厚地笑。我们握手,他的手很大。

  丁先生,是个农民,毕生未娶。据说,上世纪50年代初,他曾经工作过,个性太强,被单位辞退了。他的个性,我偶有所闻,据说凡是他的定稿,绝不允许别人易动一字。

  没了工作,待在乡下,整日读书。不晓得读书是为了逃避,还是为了求知?“乡下秀才”看不上村姑,而村姑也未必看得上他。就这样,一辈子打了光棍。

  他读他能够见到的所有古籍,订阅《文史哲》、《历史研究》、《文物》等。“文革”开始后,无书可读,于是改读“医书”,当过几年的土郎中。

  当年,徐馆长读书,每有疑惑,就跑到乡下请教他,大家也都渐渐知道了本地有个满腹经纶的农民丁先生。后来,丁先生成了博物馆的临时工。临时工,反正没有退休一说,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索性就寄居在博物馆的破房子里。

  整天就是读书、抄书、写东西,有人说,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丁先生有个亲戚在市里当领导,本有“转正”的机会,他也不跑,说,年纪大了,还折腾什么?

  近年,各地都在创建“文化大市”“文化大县”。人们没想到,眼皮底下,竟有如此的人物,这情景像极了考古学家标榜的重要发现。于是,纷纷拉他帮忙,做些文献整理、史实考证的事儿。年底,前来慰问,送几条香烟、几瓶烧酒、几床被子。全世界也找不到这么乐此不疲的廉价劳动力。

  这时候,我想起了丁先生曾为一通墓志写过的跋语。墓志的主人,名叫李果,是台州临海县明代万历年间的才人,过着五柳先生一般的生活,处处碰壁,终于过早去世。在跋语中,丁先生称他“为人脱略,一片天机,他所憧憬的是一个纯真的学者、艺术家的生涯。因此生活有其充实的一面,只是忘记了人是社会的人,偏偏一不趋进,二不治生,把自己空悬起来,就难免为贫病所厄”。

  丁先生的文字一贯节制,以叙述为主,这是罕见的议论、抒情段落。

  与丁先生告别的时候,我说,下回一定再来拜访您。而当我别过身去,不由得一声叹息——那篇无人问津的明人墓志,何尝又不是他的夫子自道。(作者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

3号排行榜:武义新闻网

喜欢 (0) or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