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人物周报:“獒瘾”唐秀华

动物之最 http://www.phb3.com/ 评论

时代人物周报:“獒瘾”唐秀华 2005年03月15日17:38 时代人物周报 -本报记者 刘辉 发自山西运城 虽然名字有几分秀气,唐秀华身上却有股不折不扣的汉子气。“什么事儿都要把它做成了。”说这话的时候,他很平静。 因为是关公故里,运城市也被称作“武术之乡


时代人物周报:“獒瘾”唐秀华
 
2005年03月15日17:38 时代人物周报  
 

  -本报记者 刘辉 发自山西运城

  虽然名字有几分秀气,唐秀华身上却有股不折不扣的汉子气。“什么事儿都要把它做成了。”说这话的时候,他很平静。

  因为是关公故里,运城市也被称作“武术之乡”,唐秀华就是山西省形意拳协会的  
 
 

时代人物周报:“獒瘾”唐秀华

   

时代人物周报:“獒瘾”唐秀华

 
 
 
常务理事,但让他在当地成为名人的却是因为自己养的几十条藏獒。

  别人都利用春节期间休息,唐秀华却很忙,因为这段时期正是藏獒的产仔期。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前一天,他还通过电话与马俊仁讨论了一个多小时关于幼獒的一些问题。大年三十晚上,唐秀华专门给藏獒煮了饺子,虽然饺子只有象征性的五、六斤。

  妻子眼里的“狗憨憨”

  妻子邬泽英提起当年骂丈夫“狗憨憨”时乐了。当时的唐秀华就像着了魔似的一次次买藏獒,而由于对藏獒不了解,每次买回的多是假的,为此先后损失了20多万元。但他不顾妻子的反对,偷偷拿了家里的钱再次进青海牧区寻獒。等到终于买回来真獒了,他的大儿子却被一条藏獒撕破了肚子,幸亏抢救及时,才没带来生命危险。

  “藏獒骨子里的野性没有被完全驯化,但对主人却是绝对服从,这也是它的珍贵所在。”虽然藏獒伤害过家人,但对唐秀华还是“很听话的”。不过对于刚买回来的藏獒,谁都大意不得。

  2002年,唐秀华从高原牧区买了只叫作“疯子”的藏獒回来,暂时寄养在郊区的表哥家。几天后去看的时候,“疯子”冲断铁链扑到了他身上,对着脖子就咬。“多亏练过武术”,唐秀华揪住獒的耳朵往下一摁,却被咬在了大腿上,肩上也留下了獒爪的伤痕。在一脚踢开藏獒后,唐秀华飞身翻墙跑了,闻声出来的表哥这才抓住“疯子”重新拴了起来。

  “‘疯子’把他都咬成那样了,他还说这才是真正的藏獒!”邬泽英有点戏谑地说。

  在唐秀华的影响下,全家人逐渐对藏獒产生了兴趣。“这种东西确实有灵性,原来骂它们的时候,就冲你叫。等后来对它们好了,它们对我也好。”邬泽英说藏獒曾经救过自己。

  那是一个雨天,她送小儿子上学出门,在回来时摔倒了,“摔得挺重,起不来。”拴在楼上的“红色风暴”看见了,焦躁地吼叫并不断冲撞铁链。幸好儿子出门未远,听到叫声不对劲就返回来,把母亲搀到了屋里。

  后来,“红色风暴”动手术的时候,唐秀华请来的是市医院的手术师。在救治无效死亡后,全家人都哭了,唐秀华为它在中条山脚下选了块儿风水宝地下葬。

  出于对獒的爱好,唐秀华交的獒友甚多,其中就有著名田径教练马俊仁。

  “马俊仁跟我是兄弟”

  2003年11月下旬,许多体育报纸都报道了马俊仁的“玫瑰王”与唐秀华的“小雄鹰”举行婚礼的新闻。当时的马俊仁是中国藏獒俱乐部主席,唐秀华是副主席。

  唐家院落的西南角摆着个颜色泛白的铁笼,里边的“南江”不断冲撞着一指多粗的钢条,它后腿立起来足有一人高。唐秀华说“南江”是他的非卖品,与他私交甚笃的马俊仁曾出价到50万,他也没卖。

  由于心爱“南江”,马俊仁便送了个笼子给他。“我们两个是互敬互羡,”唐秀华说自己跟马俊仁关系很好,“我可以称呼他‘老哥’。”

  2002年夏天,早就对马俊仁敬慕的唐秀华听说他也喜欢养藏獒,就主动给对方打了电话。电话那头的马俊仁也是欣喜不已,“一聊就聊了1个多小时。”唐秀华回忆。

  第二年,唐秀华送儿子到北京上学。马俊仁听说后,一天打了10多个电话,要唐秀华飞大连。由于暴雨,飞机临时降落在沈阳机场。等到凌晨两点多唐秀华赶到马俊仁家中时,马俊仁立即叫醒妻子把早已做好的饭菜热了后端出来。

  他们谈了两天两夜,讨论“如何保护藏獒,如何将藏獒推向世界”。唐秀华说:“马俊仁是獒痴,我是獒瘾”。此次交往后,两人的关系“铁了”。马俊仁先后在他那里给獒配种三次,唐秀华分文未收。

  平时,唐秀华会为马俊仁提一些建议,比如,缺什么品种,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等等。

  “我们平均每两天要通一次电话,多是关于工作方面和养獒技术的。”

  不为牟“暴利”

  藏獒联盟网的加盟獒园已经有37家,而全国范围内的獒园据唐秀华估计已经超过了300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藏獒,一部分原因是喜爱,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暴利”。

  北京的养獒者孙福龙最初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獒这么值钱,买主动辄“开价2万元”,当然这是比较好的幼獒。而品质差些两个月到6个月大的幼獒平均价格也在千元以上。

  有人说,就像当年的“兰花”一样,藏獒的高价也是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炒作起来的。

  唐秀华承认,在养獒界确实有些人是靠此来致富的,但这

  也无可厚非,客观上还促进了对这一物种的改良和保护。

  谈起养獒初衷,唐秀华表示,只是因为喜欢这种动物“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神勇威武,气挟风雷”,“如果养獒是为了牟取暴利,我就不会把自己十多年来的经验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唐秀华强调自己不是为了牟取暴利的另一个原因是:养獒前,他经营着一家书屋和化工厂,“机器转几天就是几万块钱”,而现在做的却是在当地人看来不务正业的“养狗”行业。

  现在,唐秀华的神州藏獒科研基地有纯种藏獒近60只,春节期间产幼仔100多只,2004年的纯收入超过了20万。对于依靠藏獒致富,他说这是“以獒养獒”,因为自己一年在一只好獒身上的花费就在万元以上,如果没有经济来源,是养不下去的。

  写藏獒专著的第一人

  唐秀华的书桌上放着几本书,他说自己正在写第三本书,其中一页上写道:“我是一只獒!”

  此前,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已经写了两本关于藏獒的专著,并在《中华神犬西藏獒》中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学术观点,包括“獒的基本标准”和“獒的历史考证”。

#p#分页标题#e#

  另外,唐秀华还与经济动物学养殖专家张春华合写了两本农经书,唐秀华负责写其中的藏獒部分。而这些知识,都是他在养獒过程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1990年代初的唐秀华尚不能辨别藏獒的真假。而且即使当时买到了真品,回到家待不了多少天,又会一一死去,“常会有人来看唐秀华的笑话”。特别是1997年花大价钱买回来的5只藏獒全部死去对唐秀华打击很大。

  “一直坚持的武术那段时间也不练了,”妻子回忆说,“整天闷在屋子里。”

  几天后,经过多方请教,唐秀华弄清楚了,主要是从海拔几千米的高原来到平原,藏獒很难适应,需要一路不断地打各种防疫针。再往后,唐秀华买回来的藏獒就平安无事了。

  从此,他也就养成了积累各种技术经验的习惯。

  里屋地上摞着一人高的针剂盒,唐秀华说:“一般獒得了病,我自己就可以解决。”

  他在家里养有15只藏獒,包括自己心爱的“南江”和“小雄鹰”,墙壁上全是它们俩的照片。“放在獒园养不放心。”唐秀华每天早晨八、九点钟必须准时给他们喂食,还要抽出一个小时的遛獒时间。

  年收入数十万,家里却没有装空调。“主要是院子里养着藏獒,要是把屋里的热气全排出去了,外边的獒可就受罪了。”唐秀华家的院子是由两层楼围起来的,空气流动不是很畅通。

  近两年,由于牧民不注重改良和保护,青藏地区每天的獒犬流失量在100只以上。“我现在有个想法,想让纯种藏獒再回到牧区。”唐秀华说他正在做这方面的计划。

  陈昌礼“海水西调”狂想曲

  -实习记者 吴林

  能在2001年全国政协会议上作报告,陈昌礼至今仍备感自豪:“当时有30位副部长在场。”就是在那次会议上,他提出“治理大西北的沙漠和沙尘暴,可以通过把渤海水引到大西北解决”的方案。那时陈昌礼已经从国土资源部勘技司遥感处处长职位上退休,被中国地质大学聘任为客座教授。

  四年过去了,这个以自己的“狂想”为荣的75岁老人现在很少出门。在整洁有致的客厅里,一幅缺了一角的希拉里头像被镶进镜框,摆在显眼位置:“听说希拉里是美国下一任女总统,我就把这画从杂志上撕下来了,就是追星。” 陈昌礼眨着眼睛,做了一个鬼脸。

  大胆的设想

  陈昌礼的耳朵有点背,但这并不影响他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设想,“大西北经常发生沙尘暴,是因为湿地退缩、消失了。要恢复湿地,增加降水量,需具备三点:西风带、高山山脉冷凝系统和水源。这三条可以称为‘陈氏定理’。”他不由得翘起了大拇指,“我提出把海水引到大西北,就是解决水源问题。”

  他构想的工程,是从渤海西北海岸提水到大兴安岭南端,经内蒙古北部到达新疆,总长5000千米。海水入新疆后分为三支:一支入北疆,一支入吐鲁番哈密盆地,一支入罗布泊。这三条路线上既有北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贺兰山、狼山燕山——大兴安岭三套八字形的高山山脉冷凝系统,又处于西风带。

  其实,提出“海水西调”方案的,陈昌礼并不是惟一一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霍有光也有类似设想。但陈昌礼执拗地认为,霍有光的方案不能与他的相提并论。

  “他的思路是引海水浸泡沙漠,沙漠浸入海水,就成汪洋大海了,怎么可能再绿化?而我引海水是为了增加降雨量;他提的路线是‘内线作战’,有一条是沿永定河——洋河提水,弄不好会影响北京用水,而我的路线走荒漠,不影响城市用水,还能发展沿河养殖业。”

  “我的设想都是有根据的。”一解释起来,陈昌礼又来了兴致。他戴上老花镜,指着2001年第10期《中国工程科学》,“这是我文章的附图,是出自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文章里面的这组数据,是新疆国土资源部的勘察结果。”

  提到1999年至2004年发表的6篇文章,陈昌礼又翘起了大拇指,他一一展示珍藏的杂志,“那都是登在中国科学界顶尖杂志上的。《科技导报》是中国科协的会刊,《中国工程科学》是中国工程院院刊。看01年这期,35000字,一期杂志上发这么多字可不常见。封面是我的卫星图,后面还有我的海水西调走向图。”

  “我的书处理掉了四分之三,年纪大了。”他叹了口气,却下意识地捏了一下手中的杂志,“这都是不能丢的‘宝贝’啊。我有两件宝贝,一个是我4岁的外孙,一个就是它了。

  ”

  “三峡工程是我拍的板”

  “我跟你说三峡工程是我拍的板,你肯定不相信。”陈昌礼故作神秘地说。

  事情经过是这样。在三峡工程定案前夕,湖北有专家提出三峡发现地质断层,如果这一提法被证实,三峡工程将流产。在此关头,陈昌礼被派到三峡勘察。他的勘察结果是没有发现地质断层,之后他参加了在宜昌举行的研讨会。

  陈昌礼回忆道,当时会议的主持人——南京大学的肖教授是这个学科的权威。所以他在发言中,就有意利用这个教授的威望,来“镇住”提出地质断层说的专家。“当时我说,三峡有陷路,南京大学的肖教授是专家,他很清楚。但是在李鹏总理的指示下,经过勘测,没有发现地质断层,这也是事实。”陈昌礼对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举动很满意,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精彩的发言。”

  整个五十年代,陈昌礼都在西北、华北的野外找煤、找石油。1955年在新疆的沙漠看到“沙进人退”的危机后,他就开始琢磨西北干旱化问题。

  但一直到1992年,他才有机会研究这个问题。那一年开始,陈昌礼参加联合国开发署连云港——新疆铁路开发项目,在沿线10个省调查、收集资料。1996年交上的报告使他荣获了“计委奖”,这次获奖也激发了陈昌礼进一步思考,并最终促成和完善了“海水西调”的设想。

  推广之路漫漫无期

  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设想后,陈昌礼又多方收集资料加以论证。仅仅是关于沙尘暴的深层次原因,他就有诸多思考。曾有大气物理学家提出大气环流是沙尘暴的根本原因,这让陈昌礼忧心忡忡,他说:“如果把这个当作根本原因的话,那沙尘暴就没治了。”

  他甚至在旅游中也会琢磨自己的理论。“我去黄山看云海,看到云彩在一个山口冲上去,就想到这和我的高山山脉冷凝系统是一个理儿。天山西端分成北天山和南天山,形成了一个喇叭口,”他摆出拇指和食指呈现的形状,“西风一吹,水蒸气在这个喇叭口上升,加快蒸发,就会增加降水量。”

  被问起怎样推广方案时,陈昌礼却显出一丝无奈。他坦承,退休后已经无法对“海水西调”计划的实施进行直接干预,“现在也就是写写文章,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在采访中,陈昌礼反复提到这个计划涉及水利、治沙、国土等10个学科,“要取得共识起码需要20年”。20年,在老人95岁时,能看到自己的设想变为现实吗?

  对此,自认积极乐观的陈昌礼表示,自己从来没有丧失希望,“我已经给美国一个环境研究所写了文章,如果他们感兴趣,也许能争取到联合国环境署的资金。外国给钱了,中国能不给钱吗?”

3号排行榜:时代人物周报:“獒瘾”唐秀华

喜欢 (0) or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