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声音:从“小女人”到“大女主”

人类之最 3号排行榜 评论

大女主无疑是近年来艺术文学作品尤其是网络小说中的热门题材。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甄嬛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影视剧长期占据话题榜。这些作品出现了一个趋势:由过去以男主角为主向以女主角为主过渡;突破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模式;女性不再是一个被凝

“她”的声音:从“小女人”到“大女主”

 

“她”的声音:从“小女人”到“大女主”

 

“她”的声音:从“小女人”到“大女主”

 

“她”的声音:从“小女人”到“大女主”

 

“大女主”无疑是近年来艺术文学作品尤其是网络小说中的热门题材。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甄嬛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影视剧长期占据话题榜。这些作品出现了一个趋势:由过去以男主角为主向以女主角为主过渡;突破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模式;女性不再是一个“被凝视”的状态,作品大多以女主角的成长为主线。

对比过去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从“小女人”到“大女主”,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哪些变化?“大女主”形象涌现,到底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还是另一种消解女性形象的话语?

失声:化了妆的“男人”

罗广斌、杨益言所创作长篇小说《红岩》发表于1961年12月。作品描述了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在渣滓洞和白公馆中受刑的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坚强意志抵抗敌人的逼供和严刑拷打,最终敌人未能获得口供并一败涂地的故事。作品中塑造了江姐这一女性形象,作为地下工作者,面对自己的丈夫被杀,她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完成丈夫未竟之事业,最终英勇就义。她说“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江姐与被关押在监狱里面的男性形象一样,视死如归,宁折不弯,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自我,获得了作为女性的独立人格,并与男性平起平坐。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作品中,受到“妇女能顶半边天”信念的影响,在革命工作中,这些女性形象多是“铁胳膊、铁腿、铁肩膀”的“铁娘子”,女性意识逐渐在革命意识中消解,“她们”与“他们”并没有区别。北京大学知名学者戴锦华将这部分女性形象概括为“花木兰式女性”,即“一个化妆为男人的、以男性身份成为英雄的女人”,他说,这类女性享受过新女性的自由与权利,但很快将其奉献给革命事业。

1949年到1979年间,诸如《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等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同样将女性异化呈现,“花木兰”式人物普遍存在。普遍失色的年代里,五颜六色的女性形象被深深烙上单调而统一的时代颜色,时代轰鸣中,“她们”却集体失声了。

协奏:依附与受保护的小女人

上世纪90年代初是琼瑶的时代,琼瑶式的爱情故事为许多读者提供了爱情的范本,赚足了多愁善感的青年的眼泪。在琼瑶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多是“受保护的”。

小说中,纯爱世界的女主角拥有姣好容貌,温柔而宽容,对待爱情忠贞不渝。如《还珠格格》刻画了精灵古怪的小燕子和温柔似水的紫薇两个主要女性形象,两人对爱情有着自己的执着,虽然经历磨难,但总有尔康、五阿哥等男性充当保护伞的角色。接受男性保护是许多琼瑶式女主的共同特性。

#p#分页标题#e#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中塑造的“上海小姐”王琦瑶命运的悲剧,与她的几个男人密不可分。王琦瑶爱慕虚荣并追求眼前之乐,她“想要的是一古脑儿,终身受益的安慰”。凭着“上海小姐”的光环,她很容易地与作品中的几位男性开展一段浓烈或是平淡的爱情。她需要男人的金钱与力量去维护她虚幻的梦,将人生的繁华依附于男人身上,最终也死于男人之手,躲不掉“锦绣炯尘”的宿命。

随着网络文学的兴盛,“霸道总裁”情节母题出现,更是为渴望依附与被保护的小女人们提供了幻想的空间。晋江文学城网站的长篇小说《霸道总裁爱上我》红极一时,并带动一股浪潮。总裁多金、帅气、性格强硬,可以为女主提供强有力的保护伞。这也契合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才子佳人”的传统叙事套路。苏州大学博士董胜指出,传统观念中,男性伴侣在个人能力和经济收入上都需要超过女性,这一思想观点无疑会导致很多女性由于自身条件太过完美而无法找到心仪的对象。由此,许多女性通过霸道总裁小说或电视剧寻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男性伴侣典范。作者便是通过这一点,准确抓住了当代受众的心理。

独唱:控制全场的大女主

2007年,网络小说家流潋紫所著的小说《后宫·甄嬛传》正式出版,2011年被改编成电视剧《甄嬛传》,小说主要讲述了少女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善于谋权的一代太后的故事。《甄嬛传》的红火让“大女主”一词更广泛地为人们所知。在文学网站上,“女尊”成为热频搜索词汇,《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赢天下》《特工皇妃》等作品更是成为火热IP。作品中的“大女主”性格形似,大多具备坚韧、独立的个性。

“大女主”为什么这么火?此前,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文称,中国近70%的女性参与就业,职业女性的比例全球最高。随着职业女性的增多,职场与家庭的双重压力落在了女性的肩膀上,单单祈求依靠男性寻求男性保护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女性对于自我个体发展的需求。《风雨故人来》中有言:“女人不是月亮,不靠反射男人的光辉来照亮自己。”在此背景下,“大女主”的出现正好迎合了当下年轻人处理情感、工作问题时的心理特征。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王淑娇却对“大女主”形象提出质疑,“在鱼龙混杂的作品中,存在着许多披着‘大女主’外衣的小女人,关键时候还是需要男性力量的帮助,就是一种升级版的‘灰姑娘’,要认真区别‘大女主’与‘伪大女主’的区别”。王淑娇认为,比较前些年的《武则天》《大宅门》等作品中女性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展现的智慧与担当,当下的许多“大女主”形象并未真正体现女性的自信与力量,反而消解了女性形象的独立意义,“‘大女主’的火爆,看似是女性话语权的增长,实际上仍是男权思想的产物。”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欢迎加入"99街"微信报料,微信公众号:nmg_99jee

新闻热线:0471-663512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今日内蒙古

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3号排行榜:“她”的声音:从“小女人”到“大女主”

喜欢 (0) or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