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考古新发现 首个贝丘遗址距今八千年

中国之最 http://www.phb3.com/ 评论

7月31日,浙江宁波余姚市三七市镇三七市村,距离河姆渡遗址7公里、田螺山遗址1.5公里的井头山遗址第一阶段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图为2020年6月1日,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左)向中科院专家介绍出土的牡蛎壳。井头山遗址出土了大量先民食用后丢

  7月31日,浙江宁波余姚市三七市镇三七市村,距离河姆渡遗址7公里、田螺山遗址1.5公里的井头山遗址第一阶段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图为2020年6月1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左)向中科院专家介绍出土的牡蛎壳。井头山遗址出土了大量先民食用后丢弃的各种海生贝类。(陈斌荣 摄/光明图片)

  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对井头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面积为750平方米的遗址上,出土了400余件精美的陶器、石器、骨器、木器、贝器、编织物等文物,和鹿角、稻谷等丰富的动、植物遗存,以及灰坑、食物储藏坑、存有密集贝壳堆积的烧土堆、树根,还有器物加工、食物处理场所等遗迹。经过“碳14”测年,确定该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最高可达到8300多年,早于闻名中外的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图为2020年6月1日,井头山遗址考古人员正在展示出土的带孔螺壳,可能是利用螺壳制作的乐器或者装饰品。(陈斌荣 摄/光明图片)

  从已发掘的井头山遗址的文物,能较清晰地复原8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先民生产、生活状态和自然环境特征。井头山遗址考古成果是一个重大突破,不仅把宁波地区人文历史源头向前推了1000多年,更对我国古海岸线变迁、全新世海平面升降和古气候变化,以及海洋文化起源和南岛语系源头的研究,提供了具有充分说服力的科学资料。图为2020年7月13日,在遗址的临时库房中,考古人员正在对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编号分类。井头山遗址出土了牛头骨、鹿角、肩胛骨等大量动物骨头。(陈斌荣 摄/光明图片)

  经专家论证,这是迄今为止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一处海岸贝丘遗址,也是浙江省首个贝丘遗址。图为2020年7月24日,考古人员正在对一件保存较好的编织物进行分析研究。井头山遗址被6米以上的海相沉积覆盖,处于饱水的密封环境中,跟地表空气完全隔开,所以得以保存不少编织物。(陈斌荣 摄/光明图片)

  最早向考古机构提供井头山遗址线索的,是三七市村村民王维尧和堂哥王维新。2013年10月,王维尧、王维新哥俩看到在原厂区土建地勘钻孔泥芯内有碎小海生贝壳、动物骨头和陶片、残骨器等遗物,便将贝壳、鹿角碎片等遗物送到正在田螺山遗址考古的省考古所工作人员手里。图为2020年6月18日,井头山遗址出土的红衣陶罐口沿。(陈斌荣 摄/光明图片)

  经考古人员实地调查核实,发现陶片与贝壳的混合共出性状特殊,确认陶片特征与河姆渡文化既相似又有明显区别。随后试掘,并在3.5米深坑底加人工钻探,探知文化堆积埋深达7米以上,由此初步确认井头山遗址是一处在浙江考古中从未发现过的史前贝丘遗址。图为2020年6月23日,井头山遗址出土陶器的制作工艺还比较粗糙、简单,但已有绳纹、浅方格纹、刻划纹等纹饰出现,还有红、褐、黑等色彩,其中炊器的颜色多数为灰黑色,而用于日常装食物用的陶器则添加了鲜艳、亮丽的红色。(陈斌荣 摄/光明图片)

  2017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井头山遗址进行发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决定借鉴日本考古发掘埋深超2米地下遗址用槽钢围护的做法,在考古发掘之前,先建钢结构围护的发掘基坑。2019年8月完成基坑工程。2019年9月正式转入考古发掘阶段。图为2020年6月1日,井头山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木器“全家福”。这些木器保存得非常好,是因为从8000年前开始已被掩埋在海侵沉积层里。(陈斌荣 摄/光明图片)

  至今,基坑内探方的发掘工作已全部完成,为下一阶段的资料整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专家认为,井头山遗址除了自身重大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外,发掘过程也颇具学术价值。图为2020年7月24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从水中捞出一件长形木器,把一块棱角鲜明的石器嵌入木器上的椭圆形卯孔,便成为一把可以砍树、加工木材的利器——石斧。(陈斌荣 摄/光明图片)

#p#分页标题#e#

  此次考古发掘,是一次钢结构围护基坑工程成功运用于超大埋深地下遗址的考古发掘,为深埋的遗址考古发掘在方法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井头山遗址发掘,与南海1号沉船发掘、四川江口张献忠沉银遗址发掘,成为我国针对不同环境条件的特殊对象考古发掘的三个经典范例,在国内沿海的史前遗址考古中具有首创意义。图为2020年7月24日,一块出土的陶釜碎片上粘有少量的锅巴,这证明8000年前的井头山先人不仅在吃大米,还会用烧制好的陶器做饭。(陈斌荣 摄/光明图片)

  2020年7月29日,考古专家被井头山遗址新出土的木碗深深吸引。7月17日,考古人员在井头山遗址T410探方清理因梅雨导致的塌方时意外发现这只木碗。在河姆渡遗址中曾出土一件木胎朱漆碗,年代距今6000多年,而这次井头山遗址出土木碗,加工精细,造型古朴而又不失灵巧,年代超过8000年,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考古出土的最早的木碗。(陈斌荣 摄/光明图片)

  2020年6月3日,井头山遗址包含密集贝壳的文化堆积剖面。这些文化层是不同阶段形成的,粘贴的阿拉伯数字标识了所处的形成阶段,从出土遗物可以判断该文化层的大致年代。(陈斌荣 摄/光明图片)

  2020年6月1日,考古人员正在对地层中一件保存完整精致的木桨进行保护。这件木桨的地层埋藏深度距地表达10米,距今8000多年,是中国最早、工艺最先进的航海船桨。(陈斌荣 摄/光明图片)

  2020年6月3日,考古人员正在对新出土的纬编容器进行清理和现场保护。(陈斌荣 摄/光明图片)

  2020年6月3日,考古人员正在井头山遗址仔细清理新发现的橡子储藏坑。(陈斌荣 摄/光明图片)

  2020年6月1日,天气炎热,考古人员对井头山遗址基坑探方里尚未提取的木器等遗物进行喷水保湿。(陈斌荣 摄/光明图片)

  2020年6月2日,三七市镇二六市村村民孙英菊正在清洗刚挖掘上来的淤泥。井头山遗址附近村庄的40余名村民参与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陈斌荣 摄/光明图片)

  2020年6月3日,井头山遗址发掘前建造了钢结构围护基坑作为安全保障,这在国内超大埋深的史前遗址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陈斌荣 摄/光明图片)

  2020年7月8日,考古人员正在发掘基坑清理T409东壁的塌方。受梅雨带影响,余姚出现持续强降雨,导致井头山遗址发掘基坑出现不同程度的塌方。(陈斌荣 摄/光明图片)

  2020年6月18日,含有大量贝类的井头山遗址文化层泥土被分类堆放。(陈斌荣 摄/光明图片)

  2020年7月17日,技术人员正在井头山考古基坑作地层剖面薄层标本揭取前的工作,标本揭取需经刷树脂、贴纱布、揭取、水洗、表面处理等步骤才能完成。揭取标本旨在更精确地记录、保存、研究及展示考古发掘资料。(陈斌荣 摄/光明图片)

#p#分页标题#e#

  2020年6月3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云飞博士对井头山出土的细小植物遗存进行研究,发现8000年前先民除了食用海鲜和野果外,已经开始少量种植水稻、食用大米。(陈斌荣 摄/光明图片)

  2020年6月1日,无人机航拍井头山遗址发掘基坑(蓝色部分)。井头山遗址位于海拔72米的井头山南麓,距离河姆渡遗址7公里、田螺山遗址仅1.5公里。(陈斌荣 摄/光明图片)

3号排行榜:浙江考古新发现 首个贝丘遗址距今八千年

喜欢 (0) or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