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产商捐地,能否解开香港住房“死结”?

房地产 http://www.phb3.com/ 评论

香港反修例风波折腾了 3 个多月,暴力仍未平息,但也出现了一些积极苗头。其中最出人意料的好消息,是有大地产商突然主动宣布捐地,用以疏解市民住房难题。 痼疾 9 月 25 日,香港新世界发展执行副主席郑志刚宣布,将捐出 300 万平方英尺(约等于 27.87 万

香港反修例风波折腾了 3 个多月,暴力仍未平息,但也出现了一些积极苗头。其中最出人意料的好消息,是有大地产商突然主动宣布捐地,用以疏解市民住房难题。

痼疾

9 月 25 日,香港新世界发展执行副主席郑志刚宣布,将捐出 300 万平方英尺(约等于 27.87 万平方米)农地给社会,包括给政府兴建公屋,期望纾缓社会上的房屋问题,也会捐给社企或其他慈善团体等以回馈社会。

据香港媒体报道,上述农地中,邻近天水围港铁站的三块合计 2.8 万平方英尺地皮经已捐出,将兴建全港首个大型 " 创意社会房屋 " 项目 " 光村 ",涉及逾 100 个单位,预计可以有累计一万人受惠,三块地皮最快 2022 年可以启用。

这三块地皮以象征式的 1 港币租金捐出。由此,新世界发展成为香港首家无偿捐地以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企业。

不容易。在 " 止暴制乱 " 成为香港最大民意之后,各方终于开始朝着 " 解决问题 " 的方向迈进了,尤其不容易的是,有大地产商愿意拿出真金白银,直面根本问题。

数据显示,香港有约一半人未能置业,面对逐年上涨、动辄每平方米 20 余万港元的高房价,基层市民和年轻人只能望楼兴叹。多数已经置业的家庭,首付要么靠父母帮忙,要么符合低收入条件排队购买特区政府提供的居屋、公屋。

有房一族的居住环境也十分挤迫,在香港一些好地段 , 面积能达到 50 平米就算豪宅,他们中的大多数还要背负沉重的房贷;未置业的大量低收入人群,则栖身在 " 鸽子笼 ",或狭小、不安全的 " 劏房 " 里。他们同样压力山大,因为三平方米大的 " 劏房 ",租金动辄也两三千元。

2016 年初,美国物业顾问机构 Demographia 发布最新调查报吿指,香港的楼价是全球 87 个大城市中最高的,是平均家庭年入息的 19 倍,这是香港连续第 6 年成为该调查中楼价最高的城市。

其实,高房价影响到的远不止是 " 住 " 的问题。不断推高的香港楼价、房租,不仅桎梏了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路,也吞噬了产业发展空间,阻碍了新兴经济的发展。

久而久之,香港经济结构单一化、空心化日趋严重,地产经济独大,中小企业失去生存空间,社会渐失活力,中产向下沦陷,青年难觅上升通道,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固化,社会矛盾不断产生。

数据显示,从 1996 年香港工作人口每月主要职业收入和住户月入中位数分别为 9500 港元、17500 港元;到了 2014 年,这两项分别为 14800 港元和 23500 港元,分别仅增长 56%、34%;同期,香港 GDP 总量增长 92%;但一些地产企业的净资产则暴涨 473%。

显而易见,这种财富分配失衡、向上流动渠道窄化的局面,最终扼杀的是香港创新创业奋发进取的精神。

所以香港有一种颇有市场的意见认为," 地产霸权 " 控制香港,质疑香港地产商有效操控全港市民需要的商品及服务的供应及价格(包括地产、电力、煤气、巴士、小轮、超市等),通过主宰这些事实垄断的经济命脉控制社会。

根据《福布斯》2014 年的统计,在港排名前 50 的富豪或富豪家族中,以房地产业或房地产业为核心多种经营的有 20 位,且排名均非常靠前。

有香港评论者指出,香港历次大规模游行或抗争的背后," 住房难 " 都是最大的怨气源头所在;香港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房屋痛苦指数居全球最高是核心因素;除去政治原因,青年成为社会运动主力的关键原因之一,是房价使青年上楼无望并极大扼杀他们流动到社会中上层的机会,使之强烈发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前首席顾问刘兆佳就曾指出,回归后香港贫富悬殊快速恶化、" 厌富 " 和 " 仇富 " 情绪弥漫、社会冲突上升、底层人士实质生活水平下滑、中产阶级两极分化……社会上累积了大量怨气、民粹主义爆发、反权威和反建制主义蔓延,人们普遍对自己、下一代和香港的前景感到悲观和担忧。

转机

希望理性解决问题的各方,显然也已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比如,特区政府近日推出房屋空置税,落实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所提的 " 向空置的一手私人住宅征收’额外差饷’ ",意在为楼市降温;

香港最大政团民建联近日建议,特区政府应积极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把土地收回作公共用途,增加土地供应,大量兴建公营房屋;

由香港前特首董建华牵头的智库 " 团结香港基金 ",25 日建议特区政府参考新加坡组屋模式,推出 " 港人组屋 " 计划,政府应重推 " 租置计划 ",具体内容包括以平均单位市价的二五折出售公屋单位,为 40 岁以下首次置业但不符合申请居屋资格的青年提供 " 首置免息贷款 " 等;

香港地政总署 26 日发布公告,称根据《收回土地条例》等多项法规,拟收回逾 748 幅私人土地,涉及面积约 68 公顷,以发展位于香港北部新界的新市镇工程。

看起来,一场瞄准香港最大痼疾的攻坚战又要打响。

之所以说 " 又 ",是因为针对香港住房难问题,历届特区政府都曾有所行动,但出于种种原因,收效都不甚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政策总是遭遇巨大阻力,包括反对派 " 拉布 ",有隐藏势力撑腰的各类团体抗议等。

香港要解决住房问题,增加土地供应是王道。跟一般人印象大相径庭的是,香港富余的土地并不少,香港土地面积约为 1106 平方公里,已发展的土地只有四分之一,约 276.6 平方公里,其中真正用作住宅用途的土地,只占整体土地的 7%。

而未开发的土地中,除了占大头的法定不可开发的郊野公园外,约有 50 平方公里是农地,当中约 9.71 平方公里农地由大地产商持有。

香港民众对大地产商有怨气,媒体对地产大亨 " 囤积居奇 " 的批评也一直没有断过。按照 2012 年、2013 年底的数据,主要地产商与特区政府拥有的土地储备相比,比例大概是 8:2 ——土地储备 8 成在主要地产商手里。拿着土地不开发," 捂着 " 等涨价,是常见的操作手法。

现在,四大地产商之一的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主动出来捐地,且一次就捐了近 30 万平方米、总价值约 33.7 亿港元、全部开发可惠及 4.5 万户家庭的地,绝对是一股难能可贵的新风,给事情带来了转机。

良策

香港的住房问题成因盘根错节,因而被人称为 " 死结 "。但如果地产商都像新世界发展那样,愿意回馈社会,以各种形式增加土地供应,降低房价,则 " 死结 " 有望解开。

实际上,其他几大地产商已经陆续给出正面回应了。

新鸿基地产主席兼董事总经理郭炳联曾表示,明白香港房屋供应严重短缺,愿意积极配合特区政府增加房屋供应的措施,并会尽最大努力加快兴建住宅项目;原则上支持及欢迎特区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农地以加快兴建公营房屋;积极配合特区政府提出的 " 土地共享先导计划 "。

对于新世界本次捐出农地,恒基地产表示,此前曾捐地兴建安老院舍,青年宿舍及提供单位作过渡性房屋,该公司乐意与政府磋商,积极协助增加房屋供应,照顾不同阶层的需要。

长实集团则回应说,农地用作房屋发展,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让有需求的人士受惠,该集团会就此作出研究。

应该说,香港有许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有待解决,住房问题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要解决住房问题,需要包括大地产商在内的各方一起参与,给出综合方案。

#p#分页标题#e#

有论者指出,香港 " 仅靠转口贸易倒买倒卖,仅靠炒楼炒股搏资产升值,这样轻松赚钱的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了 "。但要让香港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投入制造和创造,首先要做的基础性工作就是打破地产独大的局面,否则创业拼搏都可能沦为一辈子为地产商打工,高昂的租金尤其扼杀创新空间。

比如与香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加坡。有论者指出,香港与新加坡同为 " 四小龙 ",均为城市、多有竞争,曾经香港一度领先;同样,新加坡人均 GDP 在 2003 年反超香港,到 2010 年时更是高出 39%。十年时间,香港名义人均 GDP 增长 25%,同期新加坡却大涨 87%。

这其中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新加坡能长期保持社会稳定、并且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一个关键性因素不容忽略:新加坡 2007 年便已实现自由住房率 90.7%,81% 的人口都居住在政府建设并廉价卖给市民的组屋中,人均居住面积 30 平米。

同样,政府也应着力破除过度依赖土地的财政收入结构。受制于财力,政府难以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受制于财政收入结构,亦会在政策选择的腾挪空间有限。香港信奉 " 小政府 ",但不能变成 " 弱政府 ";香港信奉自由市场,但不能变成嗜血的、贫富差距巨大的 " 原教旨资本主义 "。

香港的问题需要大企业担起社会责任,因为其贫富悬殊程度已高于世界多数发达地区。" 东方之珠 " 要重现光芒,需要各阶层和衷共济,共谋良策。解决顽疾,需要找准病根,但更需要信心、决心和药方,需要团结、勇气与智慧。

3号排行榜:大地产商捐地,能否解开香港住房“死结”?

喜欢 (0) or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