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流行歌曲的三要素

音乐 http://www.phb3.com/ 评论

【摘要】曲、词、人是流行歌曲最为基本的三要素。在曲的创作方面,要秉承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精神和美学传统。在词的创作方面,要反映时代精神、回应时代诉求、鼓舞民众士气。在音乐创作者方面,于内要注重艺术修养,创作面向未来的音乐;于外要忠于

【摘要】曲、词、人是流行歌曲最为基本的三要素。在曲的创作方面,要秉承“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精神和美学传统。在词的创作方面,要反映时代精神、回应时代诉求、鼓舞民众士气。在音乐创作者方面,于内要注重艺术修养,创作面向未来的音乐;于外要忠于听众,创作面向大众的音乐,注重正能量的弘扬和传播。

【关键词】文艺创作  流行歌曲  艺术实践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而文艺工作正属于铸造灵魂的“精神事业”。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将文艺定位为“时代前进的号角”,认为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作为大众文化中较为活跃的组成部分,流行歌曲尤能代表时代风貌,是引领时代风气的“急先锋”。

曲(曲调、节奏等)、词、人(音乐人、歌手等)是流行歌曲最为基本的三要素。这三要素中只要有一个格外突出,就可以成就一首流行歌曲;三个要素均十分突出,则可以成就精品佳作。流行歌曲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这一艺术形式借助音乐与文字的结合,通过歌者的演唱,在人们心中建立起唯善唯美的精神家园。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享受和道德指引,新时代的文艺作品应尤为注重正能量的弘扬和传播。

曲:秉承“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精神和美学传统

音乐作品有其特殊性,优秀的作品往往能够呈现出创作者较高的精神境界。流行歌曲是创作者生命体验与人生感悟的自然流露,其情绪、情感会自然而然地灌注到音乐之中,引起听众的共鸣,从而起到打动人心、净化灵魂的作用。流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可能是充满希望的,也可能是愤世嫉俗的。如果一定要将负面情绪强硬扭转成正面情绪,或者勉强为幽怨的乐曲接上一个光明的尾巴,就违背了音乐创作规律,也会使音乐作品的质量大打折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生活中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古人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因此,流行音乐创作者应当做到颂扬而不失其度,有所批判而不灭希望。

新时期的音乐创作应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精神和美学传统一脉相承。以歌颂爱情的音乐作品为例,无论是咏颂爱情之甜蜜还是抒发失恋之感伤,只要情感真实、表达细腻、曲词优美即值得推介;若乐曲刻画的是沉湎于失恋而荒唐颓废、一蹶不振的精神状态,或透露出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随意姿态,则在思想价值上远逊于前者;而过度强调感官刺激的作品就更不值得提倡了。例如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中的经典歌曲《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就是优秀音乐作品的代表。它借助地方戏特有的鲜活泼辣的曲调,表现了农村姑娘小芹质朴纯洁的爱情,其背后是深沉厚重的民族传统音乐美学积淀。这首作品曲调昂扬灵动,又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欣欣向荣的局面相呼应,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因而成为经久不衰的爱情歌曲典范。

词:流行歌曲在反映时代精神、回应时代诉求、鼓舞民众士气上具有先天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既要“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也要“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一首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词与曲是紧密贴合、不容分离的。若以词、曲相较,歌词在叙事或情绪表达上的指向性更明确、更通俗易懂、更容易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因此也是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发展的重心所在。

流行歌曲在反映时代精神、回应时代诉求、鼓舞民众士气上具有先天优势。比如1997年的公益歌曲《从头再来》,是为鼓励下岗工人而作。这虽然是一个不易讨好的题材,但歌曲中传递出的永不服输、决不气馁的强大精神力量,契合了国人坚韧、坦荡的民族性格,给予逆境中人积极向上的鼓舞,因而深受大众喜爱。

此外,民族风和古风歌曲也是大众文化中颇具中国特色的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信天游》《一无所有》《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等一批“西北风”歌曲,到之后《天堂》《青藏高原》《新阿瓦尔古丽》等一批带有内蒙、西藏、新疆等民族特色的歌曲,其中既保留了各民族特有的或雄浑低沉、或高亢激昂、或忧郁细腻的音乐气息,又创新地融合了通俗音乐的表达形式,因而收获了比传统民族歌曲更好的效果。

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改编自《诗经·蒹葭》的《在水一方》、90年代从唐诗中汲取灵感的《涛声依旧》《晚秋》、21世纪初的《东风破》《千里之外》《菊花台》,还是近几年的《卷珠帘》等歌曲,均属一时纸贵的优秀古风音乐作品,传承了民族文化基因。通过这些作品,即便是对传统文化领悟不深的人,也会对古风歌曲悠远的意境和隽永的韵味深深着迷。

民族风与古风流行歌曲的成功创作、传播,反映了民族文化绵绵不绝的生命力,回应了人民追本溯源、认祖归宗的文化心理,满足了其清幽纯净、宁静悠远的美好向往,同时也是流行歌曲立足时代、植根民族文化、服务人民群众的最佳写照。

人:于内注重艺术修养,创作面向未来的音乐;于外忠于听众,创作面向大众的音乐

对于文艺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后来又进一步将这一要求提升为“明大德、立大德”。

具体来说,音乐人和歌者的“德”,于内是注重艺术修养,不断突破自我,创作面向未来的音乐作品。“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乐人只有尊重音乐、忠于音乐,才能真正做到忠于内心。在音乐上力求完美、寻求创新、精益求精,是音乐人最大的“德”。于外是尊重人民、忠于听众,创作面向大众的音乐。好的音乐源自心灵深处的感悟,并非特地为取悦他人而作;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会止步于孤芳自赏,而是始终面向大众、尊重大众、服务大众。因受到群众追捧而洋洋自得、目中无人,或因作品不被听众喜爱而愤愤不平、恶言怨詈,均属德行有亏的表现。

#p#分页标题#e#

忠于音乐、忠于大众的艺术工作者往往内心纯净,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们从不刻意树立高远目标而自然会肩负起以音乐温润心灵、以歌声救赎灵魂的使命,此即音乐人的“担当”。专注于追求艺术上的尽善尽美,自然不惧一时褒贬。不为名利左右,始终不失热爱音乐的初心,如此便是音乐人的“不媚俗”。以敬畏之心创作真诚纯净、打动人心的音乐作品,就是音乐人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价值观的最佳方式;将优秀的作品奉献给人民,便是音乐人为民抒情、为民抒怀的自然呈现。

(作者分别为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上海越剧院党总支书记;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大学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感染性研究”(项目编号:16YJC71004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求是》,2019年第8期。

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5年10月14日。

责编/王妍卓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优秀流行歌曲的三要素

3号排行榜:优秀流行歌曲的三要素

喜欢 (0) or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