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枚“年号钱”,串起一部明代兴衰史

奢侈品 http://www.phb3.com/ 评论

朱棣铸钱成为外贸硬通货,隆庆帝时白银大量从海外流入 十枚年号钱,串起一部明代兴衰史 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从10枚年号钱,看明代的兴衰史。今天(7月9日),明孝陵博物馆内推出了《小钱币、大历史明代通宝的故事》,展出了10位明代皇帝统治时期铸造的

朱棣铸钱成为外贸“硬通货”,隆庆帝时白银大量从海外流入

十枚“年号钱”,串起一部明代兴衰史

南报网讯(记者  李子俊)从10枚“年号钱”,看明代的“兴衰史”。今天(7月9日),明孝陵博物馆内推出了《小钱币、大历史——明代通宝的故事》,展出了10位明代皇帝统治时期铸造的钱币,讲述了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刻画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面貌,串联起了一部明代史。

朱元璋要求各省铸钱须加“Logo”,杜绝贪腐

明代所铸的铜钱都被称为“通宝”。记者看到,这些钱币中,最早的由开国皇帝朱元璋于1370年下令开铸,最晚的由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于1628年所铸,分别为“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宣德通宝”、“弘治通宝”、“嘉靖通宝”、“隆庆通宝”、“万历通宝”、“泰昌通宝”、“天启通宝”和“崇祯通宝”。

明朝有16位皇帝,为何只有10种“年号钱”呢?“一方面由于铜矿的开采、冶炼较少,另一方面因为明朝初年主要用纸币,明中叶以后又用银两,致使铜钱的需求量不大,明代许多皇帝都没铸过铜钱。”明孝陵博物馆馆长任青说。

虽然不少钱币已经锈迹斑斑,但上面的文字、花纹依旧清晰可辨。比如“洪武通宝”,始铸于洪武三年,由朱元璋下令户部及各行省铸造,分为五种规格,从1钱、2钱、3钱、5钱到1两不等。有趣的是,各个省份所铸的钱,背面都注明了各省的“Logo”,如河南省的钱背面要加“豫”字、湖北省的钱背面要加“鄂”字等。这背后,还有一段廉政故事。“当时货币需要量很大,仅在京城铸钱不够用。朱元璋命令各省铸造货币。但各省所铸造的钱参差不齐,廉明能干的地方官铸的钱不仅大,而且铜质好;贪官污吏则偷工减料,所铸的钱又小又薄。 朱元璋发现后,命令各省铸钱时必须在钱背注明本省的简称。这样一来,贪官污吏再也不敢再做手脚了。”任青说。

朱棣铸钱助力对外开放,成为当时国际贸易“硬通货”

钱币不仅充当了商品流通的媒介,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的经济形态。它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也具有明显的朝代更迭印记。

如展品中有一枚“永乐通宝”,是明成祖朱棣铸造的年号钱。这枚钱于永乐六年(1408)先在北京和南京开铸,永乐九年,又在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四省铸造。永乐通宝主要是小平钱,钱径25毫米,重4克左右。永乐钱书法绝伦,铸工精湛,整齐划一,是中国货币史上精美的货币之一。

展览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铸造精整的永乐通宝钱主要用于对外贸易,为明初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当时的国际贸易“硬通货”。邻国日本、越南等曾大批仿铸使用永乐通宝钱,如今所见永乐通宝钱背面刻有“治”、“木”等字的,皆为日本所铸。

自隆庆帝始,白银大量从海外流入取代铜钱地位

展品中还有一枚“隆庆通宝”,钱文端庄,铸作精整。该钱币由明穆宗朱载垕于隆庆四年(1570)始铸,见证了明朝全面开放时期,海外白银大量流入的繁华盛景。为了防范倭寇等海盗对沿海地区的骚扰,朱元璋于洪武四年(1371)首次颁布海禁令,要求“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朱载垕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庆开关”,明朝出现一个全面的开放局面。

此后从1567年到1644年,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改变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来以贱金属铜钱为主币的货币形态,铜钱降为白银的辅助货币,贵金属白银开始成为社会流通领域的主币。这是我国古代货币制度上的一大变革,影响极为深远。”任青说。 

3号排行榜:十枚“年号钱”,串起一部明代兴衰史

喜欢 (0) or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