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北·平原篇④:佳果之园

地理 3号排行榜 评论

河北,中国已知最早开始培育和享用良种水果的地方之一,果树种植面积和水果总产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 位于北纬36°01'至42°37'之间的燕赵大地,在果树种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给河北带来了分明的四季变化,天造地

河北,中国已知最早开始培育和享用良种水果的地方之一,果树种植面积和水果总产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

位于北纬36°01'至42°37'之间的燕赵大地,在果树种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给河北带来了分明的四季变化,天造地设的地理环境,让河北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北方落叶果树最佳适生区域之一;

历史上古河流长期冲积而成的古河道,在这片肥沃的大平原上纵横交错,形成了神奇的“古河道效应”,为河北的果树生长提供了绝佳的土壤水肥条件。

深州蜜桃、晋州鸭梨、赵县雪花梨、牛奶葡萄、沧州金丝小枣、黄骅冬枣……古往今来,一大批久负盛誉、驰名中外的名特优果品,印证着河北大平原“佳果之园”的地位。

我们带您走近这片“佳果之园”,解开其背后神奇的大自然密码。

●深州蜜桃:桃中之王的奥秘

2018年9月2日,夏末秋初,正是华北平原收获的季节。

衡水深州穆村乡马庄村,桃农吕全库的果园里香气弥漫。

人们的目光聚集在一把雪亮的水果刀上。

桃树下,一位游客正一手拿着这把水果刀、一手拿着一颗成年人拳头般大小的桃子,小心翼翼地进行着一场“试验”。

瞬间,锋利的刀刃在饱满的桃皮上留下一道口子。随着力量的加大,刀锋快速向下划开细腻的桃肉,桃子一分为二。

鲜甜浓烈的桃香顿时充满了在场所有人的鼻腔,盖过了先前果园里本已弥漫的清甜香气。

“还真是刀切不流汁啊!”看着切开的桃瓣上浓浓的桃汁早已凸出果肉、却毫不外溢,还有那干干净净的刀身,没来得及品尝桃子味道的游客们,已经发出了第一次感叹。

很快,当他们品尝切开的桃子时,纤薄的桃皮、细腻的桃肉、饱满的桃汁和清香的口感在口腔中一起绽放的奇妙口味,毫无悬念地让他们发出了第二次惊叹。

>>刀切不流汁,口咬顺嘴流

深州市穆村乡马庄村蜜桃园,刚刚装箱的蜜桃。 新华社记者李晓果摄

一刀切开、一口咬下,口感绵软、汁水横流……每到夏末秋初,这样的场景,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深州250平方公里蜜桃核心产区内的一座座果园里,成为许多初次到访者难以忘怀的甜蜜记忆,也成为许多水果老饕岁岁“来朝”的充分理由。

这,就是深州蜜桃的“魔力”。

深州与蜜桃的“缘分”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那时,这片土地的正式名称就叫“桃县”。

2000多年来,朝代更迭,地名数变,蜜桃却始终与这方水土延续着古老的约定。

从小在桃园里长大的吕全库,已经有30多年的深州蜜桃种植经验。如今,这8亩的深州蜜桃种植园,是吕全库一家最大的财富。他总是像夸赞自己的孩子那样,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向游客们介绍着深州蜜桃的与众不同:

从形状上看,深州蜜桃个头硕大、果型秀美,顶部有明显的凸尖。这个极其显著的桃尖,是深州蜜桃和其他桃子比起来独一无二的特点,也是从直观上区分深州蜜桃正宗与否的第一要素。

和普通桃子相比,自顶部凸尖至底部的一条极深的桃缝,也是深州蜜桃所特有。这条深凹进去的桃缝,像经过了精确计算一样,将深州蜜桃均匀地分成了对称的两半。

在颜色上,深州蜜桃也显得十分出挑,蜜桃底色为黄白色,向阳面是鲜艳彩霞红。

在吕全库看来,只有这些外形特点全部符合,才称得上是一颗合格的深州蜜桃。

然而,真正使深州蜜桃成为“桃中之王”“桃魁”的,不仅是上述“秀外”,更重要的是它口感的“慧中”。

“深州蜜桃‘刀切不流汁’的奥秘,在于其果实含糖量极高,果汁极其浓稠。”深州市林业局高级农艺师张士栋表示,深州蜜桃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一般在12%以上,最高可达20%。核心产地经过科学管理的深州蜜桃,含糖量一般在13%以上,达到20%左右的都很常见,最高的甚至会超过测糖仪32%的刻度上限!

这样的水果含糖量是什么概念呢?

要知道一般的桃、梨、葡萄等北方水果含糖量往往只在8%—10%之间,苹果、荔枝等甜味更浓的水果,含糖量也往往只在9%—13%之间,含糖量超过14%的水果,除了柿子,通常就只有南方出产的桂圆、香蕉等等了。

这是名副其实的“蜜”桃。

>>传说中的佳果

游客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望峪村一家果园内采摘大棚樱桃。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每年8月下旬到9月上旬,这短短的20天时间,是深州蜜桃成熟的时节。

每到这个时节,都会有数万名游客来到深州的蜜桃种植园,一品深州蜜桃的味道。虽然和普通桃子相比,每颗深州蜜桃都称得上“价格不菲”,但人们在采摘品尝之余,几乎都要带走不少,或回家自己享用,或带给亲朋好友。

让这些游客驱车数十公里或数百公里来到深州农村采摘蜜桃的原因,绝不仅仅是体验农家乐趣。更重要的原因是,和其他常见水果不同,几乎在所有城市的超市、农贸市场、水果店,都难以见到深州蜜桃的身影。

很多人对深州蜜桃都是闻名已久,却始终难睹芳容、难尝其味。

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真正的深州蜜桃产量并不高。

在北方进入盛果期的桃园里,如今市面上常见的“久保”桃,盛果期亩产可达3000公斤,而地道的深州蜜桃每亩只产1000—1500公斤。

深州蜜桃对采光要求很高,桃园里桃树植株的行距和株距通常分别达到6米和8米,枝条要充分展开。收获季节里,其他果园里果实累累的景象在深州蜜桃的核心产地是看不到的。在这里,稀稀落落但仍能把枝头压低的,是一个个经过人工授粉和精心疏花、疏果而得的、单果动辄超过400克的大桃。

此外,为取得最佳的熟果品质,深州蜜桃采摘期很短。深州蜜桃果皮纤薄、口感软滑甜蜜、汁多而浓等在口感方面的独特优点,却让其在储存、运输时十分易坏,很难保持品质。蜜桃装箱后,只能储存一星期左右,入库保存一般也不超过20天。

深州蜜桃还有一个漂亮的小尖,对此,当地人总是自豪地表示,中国传统年画上寿星手里拿的桃,用的就是深州蜜桃的造型。这个特征鲜明的桃尖,熟透时鲜艳欲滴,本是蜜桃的独特之处,可这“形象”上的优势却造成了运输上的劣势——只要桃尖磕破一点皮儿,整个桃就会迅速开始变质。

深州蜜桃的这种娇贵特性,曾使得它的销售方式只能限于现场采摘或者周边销售,成为很多人只听过没吃过的“传说中的珍果”。

如今,随着现代交通和物流业的高速发展,深州蜜桃在保存、销售方面曾经的痛点,已经变成可以克服的高端卖点。

“现在,客户只需网上下单,全国绝大部分大中城市的客户,都能在24小时内收到真正的新鲜深州蜜桃。”深州桃农张登高是当地通过互联网卖桃的代表。几年前,他就已开始在论坛和网站发布自家深州蜜桃的广告信息,招揽全国各地的购买者。

如今,张登高家7亩桃园收获的蜜桃,一半以上会通过快递发往全国。

>>难以复制的水土条件

游客在清河县葛仙庄镇马屯村果园采摘山楂。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如今,在深州蜜桃收获季,仅马庄一个村,每天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的深州蜜桃,可达上千箱。

无远弗届,更多的普通人已经得以享用这种昔日难得一见的“桃中之王”。

但即便如此,深州蜜桃仍是一种难得而相对小众的水果。

这,究竟是因为什么?

每年8月初,已经成型的深州蜜桃进入了生长的关键阶段——果实膨大期。

这段时期,桃树新梢停止生长,蜜桃果实由细胞分裂转变为以细胞体积增大为主。蜜桃体积的迅速增大和糖分的快速积累,将在采摘前的最后一个月内完成。

这也意味着,必须有充足的养分供给果树的需要。

2018年8月1日一早,马庄村果农李大旺扛着铁锹,拎着一个沉甸甸的塑料大桶,走进了自家的桃园。

作为一位有40多年蜜桃种植经验的“老把式”,李大旺对深州蜜桃古法种植的每个细节都早已了然于胸。

时值盛夏,太阳刚一冒头,气温就蹿上了30℃,操着铁锹的李大旺不顾暑热,围着一棵蜜桃树开始挖坑。不一会儿,一个30厘米深、绕树一周的圆形土坑已经挖成。

坑挖好后,李大旺弯腰拎起旁边的大桶。桶里,是他精心调配的肥料:由羊粪和豆粕、麻酱渣三种发酵有机肥和少量磷、钾化肥混合而成。只见他将桶里的肥料均匀地倒进土坑,再把土填好,一棵蜜桃树的追肥就完成了。

这次关键性的追肥,占了深州蜜桃全年施肥量的40%。李大旺精心选择调配的这种有机肥料,给深州蜜桃带来了成熟之前最后一次重要的养分补给。

果农在井陉县秀林镇的一个果园采摘苹果。新华社发(陈其保摄)

追完肥,果园里弥漫着有些呛鼻的发酵味道,但这种味道里,却蕴含着李大旺对收获的期望。一个多月后的9月上旬,这种味道,将被成熟蜜桃所散发的甜蜜香气所替代。

有机肥,深州蜜桃古法种植的核心要素。一代代桃农们精心的管理呵护,高昂到近乎不计成本的投入,是深州蜜桃品质得以保证的关键因素。

但,这一切,仍不是完全不可模仿和替代的因素。

事实上,深州蜜桃品质最关键、最不可模仿的奥秘,在于核心产区所在的这方水土。

在深州市林业局,有一幅特殊的深州市地图。

在这尺幅不小的地图上,一小片被标红的区域尤为引人注意——在深州市1252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划里,只有西北部大约250平方公里的地块,才是深州蜜桃的适宜种植区。

2014年10月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深州蜜桃”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地图上的标红区域,正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划定范围:穆村乡、双井开发区、唐奉镇、深州镇、兵曹乡、辰时镇、东安庄乡等7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更令人吃惊的是,即便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划定范围内,深州蜜桃品质仍有差别。若要获得品质最好的蜜桃,则只能将范围锁定在穆村乡马庄村一带那几百亩堪称精华的土地。

多年来,无数外地果农试图对深州蜜桃进行引进种植,但口感和品质却总是与深州本地蜜桃相差甚远。在深州,甚至流传着“离开马庄几里,蜜桃味道都不一样”的说法。

深州蜜桃地域性极强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

深州市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区,四季分明,大陆季风气候显著。年平均气温12.6℃,全年0℃以上积温4863℃,无霜期20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年日照2563小时,光照充足。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旱涝和干热风等危害性天气主要集中在6、7月份。深州蜜桃成熟期晚,在8月底至9月初,避开了不良气候对蜜桃优良品质的影响。

除气候外,更为关键的,是深州蜜桃对土壤水肥条件的“挑剔”。

#p#分页标题#e#

深州市地处黑龙港流域和滹沱河古河道,是滹沱河古冲积扇的前缘。古滹沱河流经深州市穆村乡一带时,河水放缓,泥沙沉积,积累了3米多厚的沙土层,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古河道在漫长的地貌演进过程中,还为这一带埋藏下富含硒、锶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深层矿泉水,现探明储量达3亿立方米。

由古河道堆积而成的砂质潮土、砂壤质潮土不易积水、通透性好,加上富含的诸多矿物质和养分,特殊的地理构造最适宜桃树生长。相比之下,深州南部区域多是透气性差、保水性好的黏土土壤,就不那么适宜蜜桃的生长了。

正因如此,与许多人“深州遍地是蜜桃”的印象大相径庭的是,在目前深州市约40万亩的果树种植面积中,深州蜜桃核心区种植面积仅5000余亩。

在科学工作者眼中,深州蜜桃的极致美味,正是“古河道效应”的结果。

●古河道效应:大自然的恩赐

滹沱河冲积留下的古河道,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深州蜜桃。而古河道赐予河北的,不只有深州蜜桃。

古河道地带地下水丰富,水质好,地势高,多数地带土质疏松,通透性强,保墒性好,能调蓄降水与地表水,且矿物成分较多,土壤条件十分适合农业、林业生产;即便有些地方的古河道积存下的黏土甚至碱质土,也可以为一些特殊的果木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事实上,如今名声在外的赵县雪花梨、魏县—辛集—晋州—泊头一带的鸭梨、沧州金丝小枣、黄骅冬枣,其主要种植区域,几乎都分布在古河道上。

在相似纬度和光热条件下,河北的平原古河道密度,堪称绝无仅有。

可以说,显著的古河道效应,正是大自然对燕赵大地的特殊恩赐。

>>赵县雪花梨:“占尽地利,更要尊重天时”

赵县精园梨果专业合作社的果农在采摘雪花梨。新华社发(刘玉和摄)

2018年8月2日,盛夏时节。石家庄赵县谢庄乡。

这里,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赵县雪花梨”的重要产区。

早晨6点半,天刚蒙蒙亮,谢庄乡大寺庄果品技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江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48岁的赵江辉已经在雪花梨的行当里摸爬滚打了20多年。如今,他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身份——赵县梨果产业协会会长。

平日里,赵江辉早晨起床后首先要查看梨树的长势,然后了解各地梨果行情。但今天,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赵江辉拿着一卷红底白字的条幅,来到村里一处人流密集的路口,在旁人的协助下,将2米长的条幅慢慢展开,挂在墙上。

条幅上,是醒目的七个大字:“禁止早采雪花梨”。

这个乍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条幅,在赵江辉和很多梨农眼里,却关系着赵县雪花梨的命运和前途。

#p#分页标题#e#

“前几年,一些梨农为提前抢占市场,采摘、销售未完全成熟的雪花梨。提前采摘的雪花梨口感、品质等都与成熟的雪花梨相去甚远,导致消费者对赵县雪花梨的认可度下降,雪花梨价格一度大幅下跌,使全县多数梨农和赵县雪花梨的金字招牌蒙受损失。”赵江辉说。

为了制止这种现象,2017年,赵县梨果产业协会组织了声势浩大的“雪花梨金字招牌保卫战”,到梨区做“禁止早采雪花梨”宣传,现场讲解雪花梨早采的危害、发放宣传单。一些梨果收购商主动把宣传单贴到自家冷库的门口,梨农们则纷纷自发在村里拉起了“禁止早采雪花梨”的条幅。

2018年,距雪花梨完全成熟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赵江辉以赵县梨果产业协会会长的身份,再次带领大家打响了“雪花梨金字招牌保卫战”。

雪花梨何以成为赵县的金字招牌?提前采摘的雪花梨和自然成熟的雪花梨,究竟区别有多大呢?

赵县雪花梨果肉洁白如玉、似霜如雪,有冰糖味和特殊的怡人香气。贮藏后,果皮渐呈金黄色,具有明显的浅褐色斑点,因而获得“雪花梨”的雅称。

河北是全国最大的梨优势产区,全省梨栽培面积近300万亩,面积、产量和出口量长期居全国第一。

在河北8大类300多个品种的梨子中,雪花梨是赵县特有的品种,也是中国最早培育出的优良梨品种之一。早在秦汉时期,赵县雪花梨就被选作贡品进贡朝廷。

赵县雪花梨之所以名扬中外,同样与古河道效应密不可分。

地处冀中平原的赵县,大部分地区位于滹沱河古河道上。在古河道效应影响下,数万年来,赵县形成了表土疏松、透气性良好的粉质沙壤土,这种土壤,最适合种植梨树。独特的土壤条件,加上热量充足、灌溉便利,造就了赵县雪花梨独特的口感和品质。

和一些早熟品种梨不同,赵县雪花梨的成熟期在9月中旬以后。

每年8月开始,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带的赵县,雨量开始减少,热量依然充足。充分的光合作用带来的糖分积累,是雪花梨好吃的秘密所在。

因此,采摘前的最后一个月,才是雪花梨累积含糖量、增加风味、减少石细胞的关键时期。

“8月份就摘下来的梨硬,含糖量不够,发酸,没什么梨味,里边渣特别多。”赵江辉皱着眉头述说,虽然8月初的雪花梨外形、个头已经和完全成熟的雪花梨区别不大,但口感却大相径庭。

如今,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雪花梨不能过早采摘”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2017年8月15日,在宣传的影响下,还有两户梨农,主动将自家提前采摘的数千斤雪花梨自愿销毁。

“占尽地利,更要尊重天时!”尊重自然条件,回到自然规律,重新立起赵县雪花梨的金字招牌,是赵江辉这一代赵县梨农的决心。

>>晋州鸭梨:走向世界的“百果之宗”

赵江辉所在的赵县谢庄乡东北仅七八公里,就是晋州市孔目庄村。

这里,有一株400多年树龄、两个人才能合抱的“梨树王”。它和村里2000多棵百年树龄的老梨树一道,默默诉说着梨在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的历史。

梨,是原产中国的古老果树树种。这种属于蔷薇科苹果亚科的北方常见水果,在古代被称为“百果之宗”。河北,正是这种古老水果的原产地之一,栽培历史悠久。

同样处于滹沱河古河道带的晋州,拥有和赵县一样适合梨树生长的沙壤土,是河北梨的另一个重要产地。但大自然的微妙和神奇,却让与赵县接壤的晋州,孕育出不同于雪花梨的另一种梨——鸭梨。

鸭梨果实呈倒卵圆形,近果柄处有一鸭头状突起,形似鸭头,故而得名。作为公认的鸭梨原产地,具有2000多年鸭梨栽培历史的晋州,被称为“中国鸭梨之乡”。

今天,在现代商业和物流业的帮助下,这种用清香甜蜜滋养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古老水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

如今,每两个中国出口的鲜梨里,至少有一个来自河北。

2018年9月25日,晋州长城经贸有限公司梨果称重车间。

在一个不断循环运转的履带上,固定着有20多个类似天平的秤盘。一旁,工作人员正快速将刚刚采摘下来的鸭梨一个个放到秤盘上。不断运转的秤盘会自动将鸭梨按重量分成3类,重量过大或过小的鸭梨自动被淘汰。

之后,那些重量合格的鸭梨,会进入下一个车间,经过对外形的严苛挑选和洗净后,优中选优的鸭梨会“穿”上专门订制的“服装”,被装入盒子,准备启程“出国”。

它们的目的地,将遍及北美、欧洲、澳洲和中东等地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很快,在美国纽约超市的货架上,这些对大多数中国北方人来说司空见惯的晋州鸭梨,将被以近8元人民币一个的价格出售。

赋予晋州鸭梨优质口感的,除了得天独厚的古河道效应,近乎严苛的现代标准化生产功不可没。

“果树今年什么时间可能出现什么病害,用什么药,怎么配方,什么时间打药,什么时间浇水,什么时间施什么肥……你看,鸭梨所有的管理步骤,都一目了然。”

在晋州市李家庄村,种了20多年鸭梨的果农李孔东手里拿着一张纸片,边说边比画。这张纸片,就是被果农们称为“方便历”的明白纸——《鸭梨生产标准化流程》。

这份由晋州质监局、晋州林业局共同发布的鸭梨生产标准,总结吸收了鸭梨生产的先进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每年开春,根据天气情况的变化,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还会对果农进行特殊指导。

产量和品质的双提升,让很多种了一辈子梨的“老把式”,认识到了科学的力量。

现在,晋州鸭梨的果园全部实行标准化科学管理。对废弃的农药瓶、塑料袋等进行集中回收,严格使用无公害农药,提倡科学施肥、配方施肥。

如今,赵县、晋州、辛集这三个地理位置相近、同处滹沱河古河道带上的地方,梨的出口量,已经占到河北梨出口总量的半壁江山——也就是说,每四个走出国门的中国梨,就有一个来自这里。

>>沧州小枣:特殊的“蒙金土”

泊头市文庙镇枣农在收获小枣。 新华社记者 牟宇摄

晋州、辛集往东100多公里,是临近渤海的沧县。

这片曾深受盐碱之害的土地,却是我国另一种古老原生果树——枣树的乐土。

金丝小枣,起源于酸枣的一种优质枣。它核小皮薄,果肉丰满,肉质细腻,鲜枣呈鲜红色,肉质清脆,甘甜而略具酸味。掰开半干的金丝小枣,可清晰地看到由果胶质和糖组成的缕缕金丝粘连于果肉之间,拉长数厘米而不断,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金丝小枣之名也因此而得。

2018年9月21日,金丝小枣收获的季节。沧县高川乡北马坦村果农张文荣早早来到自己的枣园,开始和雇工们一起打枣。

她拿着手中的细竹竿,游走在树枝和树叶之间,似乎没费多大力气,一颗颗小枣就纷纷散落在地上。张文荣弯下腰,把它们一一拾进筐里。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机械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席卷着农业生产。但在小枣种植领域,人工打枣、晾晒却仍然不可取代。

不久之后,这些有着独特风味的金丝小枣,将出现在中国20多个省(市、区)的大型超市和东南亚、韩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和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新疆大枣相比,金丝小枣个头虽小,但肉质细腻、口感独特,在制作醉枣、煲汤等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

金丝小枣这种优良品质的秘密,根植于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中。

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沧州,东临渤海。历史上,古黄河多次流经这里,并在此改道。受黄河古河道影响,这里形成了大面积河荒地,经世代耕作改良后,形成了土层深厚的中壤质粘潮土。

#p#分页标题#e#

据《沧州土壤志》记载,在全市耕地中,中壤质粘潮土占80%,而在金丝小枣主产区沧县,几乎全部土壤均属于此类。这种土壤上松下实,具有良好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被老百姓们称为“蒙金土”。此外,根据测定,土壤中微量元素特别是锌、铁含量高于其他土种,而金丝小枣树冠小、根系浅、养分吸收能力弱,要在短期内制造并积累以糖为主的干物质,需要土壤在养分强度和容量方面给予保证。

更为难得的是,沧县东距渤海数十公里,受此影响,土壤中性偏碱,pH值7.5—8.8。今天的研究表明,这种对传统农业生产并不友好的偏碱性土壤,却可以有效防止“枣疯病”的出现。

可以说,沧县这种独特的土壤条件,天然就是金丝小枣的生长乐园。

因种植面积广、口感好,20世纪80年代以前,沧州金丝小枣的出口量曾占中国小枣出口的一半以上。虽然一度遭受新疆大枣的冲积而陷入市场低谷,但如今,金丝小枣在沧县仍有50万亩的种植面积。

随着市场认可度的恢复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金丝小枣,已经重新成为许多枣农致富的“金饭碗”。

●既来则安:外来佳果的乐土

2018 年4 月24 日,昌黎县泥井镇的果农在管理大棚葡萄。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土地类型的多样性,让河北不仅拥有梨、桃、枣等许多我国原产果树中的优良品种,也使其成为诸多外来佳果的生长乐园。

>>北纬40°:葡萄黄金种植带

金秋9月,昌黎的葡萄熟了。

穿梭在昌黎葡萄产区,一股股葡萄特有的香甜味道弥漫在空气中。

葡萄,人类最早培育和享用的水果之一。

它既是优良的鲜食水果,也是酿酒的绝佳原材料。

两千多年前,当张骞从西域为大汉王朝带回这种甘甜多汁的水果时,他多半并不知晓,华夏大地上最适宜种植葡萄的区域究竟在什么地方。

今天,随着科技与经贸的发展,人们已经知道,北纬40°线则像一条金线,串起了北半球最好的酿酒葡萄和葡萄酒产区:在西方,这条金线上最璀璨的明珠无疑是旧大陆的法国波尔多和新大陆的美国加州;在东方,则是中国河北的昌黎和怀来。

2018年9月20日,昌黎葡萄种植户陈春山正和雇工们一起,在自家的10亩葡萄园里忙着采收。

今年54岁的陈春山,种植酿酒葡萄已经20多年。对他来说,种酒葡萄,已经不单是家庭收入的来源,也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即便在农业机械化十分普及的今天,葡萄的采摘,仍然完全依赖于人工完成。因此,每年的采摘季节,也是陈春山最忙碌的时候。

只见陈春山手拿一把园艺剪刀,熟练地将一串串葡萄剪下,小心翼翼地放入筐中。之后,这些葡萄还要经过二次分选,只有呈现出浓重蓝紫色的、最成熟饱满的浆果,才有资格成为葡萄酒的酿造原料。整个过程经不得一点马虎,因为任何粗心大意造成的葡萄损坏,都会影响葡萄酒的酿造品质。

陈春山家所种的10亩葡萄,是酿酒葡萄中的经典品种:赤霞珠。这种原产于葡萄酒圣地波尔多的酒葡萄,被称为酿造红葡萄酒的品种之王。

赤霞珠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酚类物质含量丰富。而酚类物质,正是葡萄酒在长时间的酿造和储存过程中,不断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独特口感和风味的关键。法国波尔多,正是以其酿造的赤霞珠红葡萄酒,而最早闻名于世界葡萄酒市场。

上世纪70年代,为了酿造中国自己的红葡萄酒,赤霞珠第一次被引入中国。让人没想到的是,作为“舶来品”的赤霞珠,在距离故土1万多公里以外的中国昌黎,居然表现出比在“老家”波尔多更好的适应性。

原来,波尔多气候偏冷,赤霞珠采摘时经常难以达到完全成熟。这使得波尔多地区新出产的赤霞珠红葡萄酒常常涩度较大、口感偏生硬,需要较长时间的陈酿才可以产生柔美、复杂的口感。所以,波尔多地区通常不会单独用赤霞珠来酿酒,而是混合一定比例的美乐、品丽珠等品种以柔化口感,增加酒的平衡度和丰富性。

而在昌黎,因为有着充足的阳光和更为温暖的气候,所培育的赤霞珠可以达到充分的成熟,完全可以单独用来酿酒。

1983年,新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北戴河牌干红葡萄酒在昌黎诞生。这瓶酒,就是由本地种植的赤霞珠酿造而成。

时过境迁。近年来,昌黎葡萄酒在保持了赤霞珠品种优势的同时,又引进了马瑟兰、小味尔多等许多新的酒葡萄品种。如今,几十种不同品类、不同性状的酒葡萄品种,已经在昌黎落地生根。

2018年10月23日,井陉县柿庄村,农户在晾晒柿子。 新华社发(王保龙摄)

昌黎向西300多公里,同处北纬40度线上,是河北葡萄酒的另一个黄金产区——张家口怀来。

像昌黎一样,怀来沙城也拥有堪比法国波尔多的葡萄生长条件: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雨量适中,无霜期长,沙质土壤。

虽然远离大海,但怀来南临军都山,北临燕山,中部是河谷平川,形成了“两山夹一湖”的独特地貌。群山环抱,桑干河、洋河、永定河横贯其中,十分适合葡萄的生长。强劲的季风不仅吹走了雾霾和霜冻,带来干燥的空气,也让葡萄园更少病虫害之虞。

历史上,这里素有种植葡萄的传统。

在怀来西北不足百里的宣化,人们至今还能看到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葡萄漏斗架栽培方式:

庞大的枝条从地面向上倾斜,绿色的叶片在空中编织出一个直径10多米的圆圈;在这个葡萄藤蔓交织的圆圈中央,是一个凸起的圆台。葡萄的枝条都从这个圆台向四周蔓延扩展,圆形下面的地面中心有一凸起的圆台,枝条就是由此向周围扩展,像是一个插在地上的漏斗。

这种传统葡萄园栽培方式,始于1300多年前,在宣化一直沿用至今。而宣化、怀来的鲜食品种白牛奶葡萄和龙眼葡萄,则历来是宫廷贡品,有着“冰糖包”“北国明珠”之誉。

葡萄好,酒才好。这是怀来人最喜欢说的一句话。

1979年,新中国第一个按照酒庄模式建造的葡萄酒庄园——长城桑干酒庄,出现在怀来桑干河、洋河交汇处的左岸。新中国第一瓶干白葡萄酒、第一瓶传统法起泡葡萄酒,也在那一年诞生于此。

如今,怀来葡萄种植面积已达25.1万亩,葡萄年产量15.6万吨,葡萄产业总产值25.9亿元。其中,10万亩酿酒葡萄和十几个各具特色的酒庄,彰显着怀来在中国葡萄酒产业里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8年7月5日,怀来长城桑干酒庄地下酒窖。

#p#分页标题#e#

数以千计的橡木桶,整齐地摆放在这个占地5600多平方米的地下“红酒王国”里。陈酿葡萄酒产生的混合香气,几乎将整个地窖包围。在这里,各类已经在发酵罐中发酵完成的葡萄酒,被灌入225升容积的标准波尔多橡木桶,进行长达数月到数年不等的陈放。

在与橡木桶的亲密接触中,在各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中,在得天独厚的中国河北,葡萄,这种来自遥远西方的美妙果实,以及它们精华的化身——葡萄酒,找到了自己最好的家园。

>>从石榴到草莓:对外来佳果展现出最大程度的友好

2019 年1 月23 日,滦南县益硕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员工在收获草莓。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怀来向南400多公里,石家庄元氏县,一种同样由张骞通西域带回来的甜美水果,也在燕赵大地上找到了适宜自己生长的乐土。

9月,元氏时家庄的石榴红了。

时家庄村,位于元氏县西北部半山区,是元氏石榴种植面积最大的村。这里种植的石榴,被称作“满天红”。

石榴,原产巴尔干半岛至伊朗及其邻近地区,喜暖向阳、耐寒耐旱,也耐瘠薄。传入中国两千多年来,石榴不仅早已遍及全国各地,更以“榴开百子,多子多福”的寓意,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如此常见的水果,出众的素质又如何表现呢?

完全成熟的元氏“满天红”石榴,几乎个个都有成年人的拳头那么大,大的甚至能达到0.75—1.25公斤。剥开一个石榴,里面的石榴籽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红宝石,不仅汁多味甜,清醇爽口,而且粒大核软,口感极佳。

原来,石榴虽然适应性很强,却仍以在类似原产地的、排水良好的夹沙土中栽培为最宜。土壤中所含植物营养元素,也是决定石榴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元氏时家庄一带,属于黑云斜长片麻岩地质,土壤环境适宜,其中的锌、钾、镁等元素的含量也比较高。

独特的土壤,加上特殊的气候、日照、温差条件,造就了元氏石榴的“色味双绝”。出类拔萃的果品品质,上千年的种植历史和8万亩的华北地区最大种植面积,让元氏当之无愧地获得了“中国石榴之乡”的美誉。

无论是落户千年,还是初来乍到,只要生长温度适宜,河北这片丰饶的土地,总能对外来佳果展现出最大程度的友好。

元氏东北方向,200公里开外,太行山东麓,保定满城。

最让满城广为人知的,可能要数那座隐藏在陵山上的汉墓。但很少有人知道,满城一地出产的一种水果,种植面积一度在全国占20%以上。

这,就是草莓。

草莓,原产南美,我国真正引进和人工种植时间不过100多年。在中国北方,草莓走入寻常百姓家,正是从满城引种草莓开始的。

草莓喜温凉气候,宜生长于肥沃、疏松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中,需要土壤既含有足够的水分,又不能涝,对土壤通透性要求很高。

满城地处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土质多为壤土和沙壤土,非常适合草莓的生长。这种对草莓展现出的环境友好性,同样来自古河道效应。

1985年开始,满城开始积极引进国内外100多个新品种试验栽培,适宜的土壤、气候条件使草莓产业在这里迅速找到了最佳的“打开方式”,在草莓尚未完全普及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满城草莓种植面积长期占全国草莓总面积的10%左右,甚至一度达到20%。

如今,草莓像适应性极强的石榴一样,已经在我国几乎所有省份实现了成功种植。原产于中国河北的梨、枣、板栗等燕赵佳果,也已遍及中国甚至世界各地。

这一切,让拥有神奇的古河道效应和良好气候条件的河北,无愧“佳果之园”的称号。

2018年4月21日,怀来县蚕房营村果园内开花的杏树、桃树和梨树。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河北大平原,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区域。这片土地如今在用什么样的物产诠释肥沃和丰饶的不同侧面?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孕育了怎样独具特色的美食和风情,悄然滋养我们的舌尖和心田?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又留下了哪些红色的轨迹,引领我们一路奔向前方?敬请期待《大河之北·平原篇》第五单元——《一方水土》。

本报道得到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的大力支持,特此鸣谢。

采访/记者 王思达 朱艳冰 张岚山 马 路 焦 磊 曹 智 执笔/记者 王思达

3号排行榜:大河之北·平原篇④:佳果之园

喜欢 (0) or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