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oday

地理之最 http://www.phb3.com/ 评论

亲爱的读者,您每天看天气预报节目吗?你可曾知道,是谁预测出第二天的阴晴冷暖?这些能看透老天爷“心思”的人又是什么样的人?走近“管天人”,你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什么能“未卜先知”,具有什么特异功能的神人,他们是一群普普通通,但有着丰富学识的气

亲爱的读者,您每天看天气预报节目吗?你可曾知道,是谁预测出第二天的阴晴冷暖?这些能看透老天爷“心思”的人又是什么样的人?走近“管天人”,你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什么能“未卜先知”,具有什么特异功能的神人,他们是一群普普通通,但有着丰富学识的气象工作者。凭着他们对气象知识的深入了解和对天气预报的丰富经验,以及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守候着广阔的天空,管天测地。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董立清就是他们中的杰出的一员。

China today


 

矢志风云妙测天

--记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董立清

文 李 晔

传奇色彩的天气预报

1999年9月30日,北京下起了大雨,前半夜,雨仍下个不停。雨势之大、时间之长,为历史同期罕见。第二天,天安门广场将隆重举行建国50周年庆典。大型的露天活动及阅兵仪式,天公能否作美?这成了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30日下午和晚间,江泽民主席两次给中央气象台打电话询问天气情况。

中央气象台会商室里,预报员们紧张地盯着卫星云图、雷达资料,研究着各种天气情况。在京各气象部门参加的“十一”天气大会商开始了。对于雨停的时间,从第二天凌晨到下午,预报意见很不统一。到底如何向社会各界答复,向中央领导汇报?人们的目光转向一位50来岁带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子。

听听老董的意见,这是大家在预报意见分歧较大时通常会想到的。“降雨夜间停止,'十一'天气转好。”时任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的董立清缓缓说出自己的意见。经过会商,以此作为最终预报结论!中国气象局局长温克刚向江总书记报告:明日天气没有问题。国庆庆典不受天气影响的消息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10月1日早晨,当雨后的第一缕阳光穿过云层,照射在天安门广场上,人们欢呼起来:天气太好了,气象预报神了!庆典活动刚结束,国庆阅兵总指挥部就给中央气象台会商室打来电话:“非常感谢气象台的科技人员,天气预报得非常成功,任务完成得很好!”此后又专程送来了“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奖牌。中央领导在评价50周年大庆天气预报时,高度赞扬中央气象台的预报是“神机妙算”!

原国家气象中心主任裘国庆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感慨地说: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敢在关键时刻拍板。

多少年来,董立清的名字总是与一次次成功的预报联系在一起:气象卫星成功发射的天气预报,1998年全国抗洪抢险,1999年建国50周年庆典天气预报,2001年一次次对沙尘暴天气的监测预警……

由于贡献突出,2002年7月7日,董立清获得由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科技部授予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手术后身体虚弱,董立清没能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大会,但科技带头人的功勋是不会被忘记的,12日上午,人事部副部长舒惠国在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副局长刘英金等的陪同下来到董立清家,向他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章。

接受暴风雨的“洗礼”

从主持发布1984年8月中央气象台历史上第一次“暴雨警报”,到1987年7月王家坝“不分洪”的决策服务,从1991年中国江淮地区洪涝期间3次关键性天气的预报,到对1998那场“世纪洪水”十几次较大降雨过程的预警……每年汛期,董立清与预报员们都用高精度、快节奏的气象服务筑起防汛抗洪的第一道防线。

最惊心动魄的考验在1998年。

“九八洪水惊天下,力降洪魔未下鞍。”这是气象工作者在1998年抗洪斗争中突出表现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央气象台技术总把关的董立清自始至终主持并参与了其间的预报工作。

7月12日,三峡防洪出现严峻形势,宜昌段的流量已达每秒5.3万立方米,三峡地区只要面雨量超过50毫米,工地上的所有施工人员和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设备就必须撤出来,三峡工程将被迫停工。根据天气形势,16日至17日三峡地区有一次降雨,外系统两个气象台分别作出了80毫米至100毫米、60毫米至80毫米的雨量预报。三峡工程施工到底要不要停?在董立清带领下的天气预报服务小组经过深思熟虑和缜密的商讨,发布了“16日至17日三峡地区面雨量为30毫米至40毫米”的预报。16日至17日,老天爷在三峡地区降下平均为35毫米的雨!预报准确。三峡施工单位根据中央气象台的预报没有停工,为抗御后来的六次洪峰赢得了宝贵时间。

8月6日,荆江水位高达44.48米,超过警戒水位1.48米,上游第四次洪峰7日晚将到达宜昌。洪峰带着野性和咆哮,如冲出牢笼的蛟龙,向荆江大堤呼啸而来。如果7日至8日该地区面雨量超过40毫米,洪峰水位将超过1954年荆江分洪水位,荆江大堤难保!温家宝副总理已经飞抵湖北,受中央重托坐镇荆江一线指挥,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最危险情况。领导者如何决策、荆江分洪区内百姓是否要转移,就等着气象部门的预报结果了。董立清组织预报员从6日晚7时40分至次日凌晨1点,收集资料、研究分析,会商认为:7日至8日面雨量为15毫米至25毫米,不会出现强过程。根据预报,湖北省防指紧急部署:严防死守荆江大堤,洲滩民垸扒口泄洪削峰,分蓄洪区人民安全转移。天气实况和预报完全一致,洪水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荆江大堤经受住了第四次洪峰的考验! 1998年长江等流域特大暴雨期间,董立清连续80多天坚守在一线值班,对长江流域的四次强降雨,嫩江、松花江流域的12次较大降雨过程都作出了较为准确的预报,为各级领导做了好“参谋”,被科技部授予“全国抗洪抢险先进个人”称号。

天气没有休息日

30多年来,董立清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忙。忙碌的他天天要加班,忙碌的他没有过一个完整的休息日。年轻同志曾问老董:值班的时候您早来晚走,这没的说。可不值班的时候您还来得那么勤,为什么呀?董立清回答,天气没有休息日,它总在发展变化。一天不看天气图,就有可能错过一些天气信息,做预报心中没数可要不得。 每天,董立清都要到会商室坐一会儿,看实况记录、看天气图。全国天气如何,国外天气如何,哪有台风,哪有暴雨,他都要洞悉。与董立清共事多年的同事们说:老董的预报功力靠的是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是长年不懈努力的结果。

在繁忙的值班之余,董立清不断给自己“加压”,力图把多年的预报经验上升到理论,为今后的天气预报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他对雷暴、冰雹、干旱、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在《气象学报》、《应用气象学报》、《气象》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他主要参与撰写的《1981-1984年4次大暴雨过程短期预报成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主持了1991年江淮暴雨的预报服务和预报检验,并在当年10月举办的黄山国际暴雨洪涝研讨会上作了报告;他的《中国东部的爆发性海岸气旋》,从天气学角度分析了气旋爆发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填补了气旋预报空间的一项空白。他组织预报人员充分应用会商室的现代化设备,对国内外中期数值预报产品进行检验、推广、应用……

#p#分页标题#e#

忙碌的董立清还总愿意帮别人的忙。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杨东贞等开展的《沙尘暴研究》课题,需要在沙尘暴源地至下游沿途采集沙尘气溶胶样品,只有提前24小时至48小时将沙尘可能到达的时间提供给各采样点,才能做好采样准备。沙尘暴天气现象预报难度大,当时也没有业务化。为了促进这一灾害性天气研究的开展和积累预报经验,自1998年起,董立清承担了全部预报工作,独自摸索出沙尘暴天气预报方法。1993年5月3日晚,他通知杨东贞,“5月5日不仅有强沙尘暴发生,而且傍晚前后可抵达银川附近”。5日19点左右沙尘暴到达银川石咀山采样点,环境监测站的同志及时采集到样品,取得了历史罕见的“5?5黑风”的可贵资料。

1999年,忙业务、忙科研、忙创新的董立清被人事部评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

几度风雨几度勤

曾经有位预报员对记者说:在技术条件相对不能再提高的情况下,预报员拼的就是责任心和精力了。他告诉颇感费解的记者:这时只有时刻盯着各种天气图与资料,随时更正、滚动预报,才能使服务更准确。

老董就是这样拼的。频频登陆的台风,是他的牵挂;大范围的暴雨,敲击着他焦灼的神经;洪涝、干旱、冰雹……每一处灾情,都是他的不眠之夜。他在小小的会商室里,纵观世界风云,拼到日落星辰现,拼到青丝换白发。

1994年7月至9月,老天爷变着花样制造麻烦,作为技术把关、签发班和领班的董立清只能全天候应对。3个月的时间里,不管当班不当班,他都早早来到会商室,遇到天气形势严峻,他一守就是一天。

9417号台风为近年来在我国登陆最强的一个台风,它于1994年8月21日晚在浙江瑞安登陆。对这个台风,董立清自其生成就一直严密监视其发展和路径。19日晚中央气象台即发布台风消息,预报台风将在浙江登陆,20日晨董立清为中央领导写了专题报告:第17号台风将严重影响浙江、福建。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有关省市及时疏散了居民,远洋公司转移了五六十条大船。时任国务委员的宋健在9月6日中南海会议上说:浙江根据气象部门对17号台风的准确预报,及时撤离了50余万人,避免了重大损失。

在2001年4月的例行体检中,董立清被发现肺部有阴影。但当时正值沙尘暴频发期,他没有向任何人讲述自己的病情,一如既往地投入到工作中,成功地发布了多次沙尘暴预报。

沙尘暴季节还没有结束,紧张的汛期接着到来,董立清比以往更加投入地工作,进行了一次又一次高水平的服务。

忙过了汛期,体力日感不支的董立清不得不去医院进行深入检查,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拿到诊断书,他没有向任何人说出真相。事后同事们记起,那天老董静静地在会商室坐到很晚。 住院期间,董立清枕边的小录音机总会在固定的时刻打开,听天气预报成了他难得的享受。每当有领导、同事来探视,他都要关切地询问台里的情况--他仍然时刻牵挂着那指点风云的战场!

董立清,一个经历过无数次风雨磨炼的普通气象人,就像一名冲锋在前的战士,长期坚守在“风吹雨打”的战场上。风“吹”着他的身,雨“淋”着他的心,成千上万的灾区人民是他心中永远的“痛”,党和国家的需要是他不息的“魂”。几十年的风雨历程,拼到青丝换白发,一次次的妙算神机,写就人生奋斗篇章!

3号排行榜:China today

喜欢 (0) or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