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

书籍 http://www.phb3.com/ 评论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 .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各项改革中起步最早、影响最广、成效最显著的一项改革。岳阳华容水乡、平江山区的农民顶着巨大压力,暗地里自发搞承包。 1976 年,华容县万庾公社兔湖三队就进行了“小组固定、定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各项改革中起步最早、影响最广、成效最显著的一项改革。岳阳华容水乡、平江山区的农民顶着巨大压力,暗地里自发搞承包。1976年,华容县万庾公社兔湖三队就进行了“小组固定、定额计工、分段验收、按产奖罚”的探索,试验3年,效果明显。1978年春,兔湖三队的做法在华容部分大队、生产队仿效,获得增产增收。随后,该县全面推广兔湖大队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经验。1981年,该县县委书记文启龙在全省农村工作会上介绍经验。是年616日《湖南日报》以《美玉显露出更加耀眼的光华》为题的长篇通讯介绍华容县农村推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的经验,并配发《重视华容的经验》评论员文章。1983年冬,全市38705个生产队全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责任制扩展到山林、水面、果园和畜牧业。1984年秋,全市普遍延长土地承包期,向农民颁发土地使用证书,明确承包期在15年以上,使全市农民吃了“定心丸”,同时对山林、水面进行定权发证,不允许任何人侵犯。华容县三级干部会上悬挂一副对联,生动反映了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积极效果:“田包、地包、山包、水包,包、包、包、包,事事皆包,包出冲天干劲;稻长、棉长、树长、鱼长,长、长、长、长,长成遍地黄金。”

1989年,省政府发出《湖南省农村合作经济承包合同管理办法(试行)》。全市按照文件精神,全面开展完善农业承包合同工作。市农业经营管理站在岳阳县春风乡进行完善农业承包合同试点,将试点经验材料印发各县(市)区指导工作。为了使农民吃下“长效定心丸”,1995l2月,全市开始进行农村土地的第二轮承包。各级党委围绕土地承包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明确提出:提倡在承包期内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把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全市摸清耕地面积底子,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依法签订承包合同,逐户发放耕地承包经营证书,建立土地流转机制。至1996年年底,96%的村完成第二轮承包任务,由合同管理逐步向确权颁证转变,农民的土地承包财产权得到确认和保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到进一步的稳定和完善。截止2012年底,向承包农户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94.65万本,确权到户率98.9%。平江县、湘阴县、君山区、岳阳楼区、华容县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以农经、信访、司法等相关部门联动调处士地经营纠纷的机制进一步健全,以乡村负责人为主的土地纠纷调解责任进一步强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焕发了科学种田的积极性,学科学、学知识蔚然成风。农民请“财神爷”进村入户帮助学技术,出现了一批“棉花大王”“西瓜大王”“养鱼大王”“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发了“红财”。

2.引导土地流转和农民合作

19911996年,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实行丘岗开发和农业联合开发等工程,引导农民向“公司加农户”“中心连农户”“协会串农户”“工厂带农户”等模式发展。发展农村中介经济组织2万多个。放开农村土地使用权,全市有51个乡镇、487个村推行“两田制”或租赁制;部分荒山坡地使用权进行拍卖开发,到1996年底,全市有3.19万公顷耕地使用权开始有序流转。此后,在坚持“依法、有偿、自愿”原则基础上,不断创新土地流转的引导促进方式。到2012年,有129个乡镇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占乡镇总数的81%。流转形式在创新中加快,规模扩大,从农户间的转包、转让,到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公司等领头租赁土地,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流转典型大量涌现,土地产出效益提高,现代农业快速发展。2012年全市以转包、出租等形式的土地流转面积达17.2万公顷,其中耕地流转面积达6.67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约20%。土地流转促进了劳动力转移,为农村、农民带来了近10亿元的产值。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得到发展。1996年,有150个乡镇、1800个村建立农村合作基金会或代办站,建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4662家,为农民组织化、产业化入市场,共同抵御生产经营风险实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2年,全市农民合作社达到885个,入社农户16.49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6.4%,辐射带动农户26万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扶持鼓励农民合作社的政策措施,历年争取各级扶持资金4943万元,全市农民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及章程、制度等进一步建立健全。汨罗市强农优质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君山区银丰棉花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示范社。2012年,全市农民合作社有119个拥有注册商标,60个通过了农产品质量认证,73个与超市、批发市场、学校等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

3.农村税费改革

农村税费改革历经三个阶段。第一步,2003年进行试点。这一阶段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实行“三个取消”:取消乡统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用3年时间逐步取消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二是进行两个调整:调整农业税政策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核实全市农业税实际计税面积为22.67万公顷,核定计税常产为743公斤,确定全市农业税平均税率为6.97%,具体到乡镇最高不超过7%。同时,对部分农业特产税的品目、税率和征收环节作了调整。三是开展“一项改革”,即改革村提留征收和使用办法。由农民上缴村提留开支的,采用农业税附加和农业特产税附加方式收取。比例均为正税的20%。四是规范了“一事一议”和共同生产费的管理,明确了动议程序和使用范围,实行上限控制。改革后,全市农业税计税面积22.67万公顷,比税费改革前调减2.67万公顷,常年产量亩均为743公斤。2001年,全市农业税11939万元,农业特产税2873万元,屠宰税3932万元,乡统筹提留26756万元,教育集资5091万元,“两工”以资代劳1807万元,合计52398万元,全市406.58万农业人口,人均负担128.87元。改革后的2003年,计征农业税17954万元,征收农业特产税3351万元,两税按20%征附加4260万元,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4202万元,“两工”以资代劳1581万元,其他负担76万元,合计31424万元。全市农业人口395. 32万人,人均负担79.49元,农民负担减轻38.3%。第二步,降税。2004年,实行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农业税附加相应降低,全面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全市农业税任务为10227万元,亩均30元,共减少农业正税7727万元、农业税附加1545万元、农业特产税3351万元、附加670万元,合计13293万元。农民负担得到进一步减轻。第三步,全免。2005年,全市全面取消农业税及其附加,从此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内容转向为对行政事业收费、部门收费与摊派以及国家补贴资金发放的监督上。2006年,国家无偿对岳阳市农业生产给予各种补贴共1.37亿元,其中粮食种植面积补贴4420万元、良种补贴4129.3万元、农机购置补贴260万元、农资综合直补4794万元,农民人均获得补贴33.8元。许多诗词爱好者写诗赞颂这一千古德政,其一曰:“纳粮道是铁科条,千载农夫颈上刀。岁岁操劳抛血汗,层层盘剥吸脂膏。避秦徒羡陶潜梦,执政谁行李闯谣?大地而今甘露洒,润物何止胜唐尧。”

4.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

#p#分页标题#e#

农场体制改革。本世纪初,相继对辖区四大国营农场进行体制改革。2000529日,按照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撤销国营黄盖湖农场,设立黄盖湖镇,隶属临湘市管辖。200010月,将国营钱粮湖农场改制,所辖分场改建为3个镇,隶属君山区管辖。以层山镇、原一分场、三分场、六分场建钱粮湖镇;以原四分场、五分场、八分场建良心堡镇;以二分场、七分场、采桑湖渔场及许市镇肖台村、华容县三封寺镇烟墩村建采桑湖镇。200012月,将国营君山农场改制,所辖分场改建为一个镇、一个办事处、一个养殖场。以君山镇、新河分场、濠河分场、五星分场建柳林洲镇;以林角佬分场、望城分场建西城办事处;以渔场建水产养殖场。同年12月将国营屈原农场改制,改为屈原管理区,将原农场所辖镇和各分场改建为营田、河市镇和琴棋望、磊石、汨江、大江、白鱼岐、黄金、凤凰山七个办事处。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812月底启动,历时两年。全市集体林地面积56.14万公顷,涉及全市10个县(市)区、128个乡镇、2383个行政村、26922个村民小组、78.7万农户,涉及的农业人口达266.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71.8%。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完成现场勘界核实面积56.14万公顷,共发放林权证53.29万本,发证面积达56.14万公顷,占集体林地面积的100%;调处各类山林权属纠纷4679件,调处面积2.21万公顷,以明晰产权为主的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同时,配套改革深入推进,一是全市林业站、木材检查站1157人的事业工作经费全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二是建立平江等6个县(市)林木产权交易中心,加速林地流转。三是全面启动森林保险机制。全市20.47万公顷公益林全部参保,全部签订了看管协议。四是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下经济。至2012年,全市发展林下经济面积2.14万公顷,年产值4.9亿元,成立农民林业专业经济合作社113家,入社农户达2万余户,带动就业人数14.9万余人。

#p#分页标题#e#

农机体制改革。2007年,省政府出台《关于低速载货汽车、三轮车和拖拉机管理职能移交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部分农机监理业务和农机监理人员移交公安交警部门管理。20085月,岳阳市顺利完成农机监理职能移交工作,移交监理人员126人、驾驶员13112人,移交低速载货汽车6658台、三轮汽车3217台。 2008年,农机监理职能及人员移交后,岳阳市农机监理工作面临着体制、机制、人员和装备四个方面的建设,为了适应新的形式,按照湖南省《关于重新核定农机监理机构人员编制的通知》精神,岳阳市迅速组建新的农机监理机构,明确财政拨款性质,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新组建的监理所定编7人,经费列入同级财政全额预算。20093月,启动公司改制程序。改制前公司职工176人,其中离退休人员66人,参与改制职工108人。公司占地面积约2.1公顷,房屋建筑面积14729平方米。2010年清算解散,改制工作全部完成,不仅没出现一名上访人员,而且上交资产3000多万元,被评为全市改制先进单位。

(二)市直国有工业企业改革

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大力推进工业化,是加快岳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的根本途径。市直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主要经历了放权让利、产权改革和“两个置换”三个阶段。

1.放权让利阶段

1981年,国务院下发《工业企业经济责任制》等有关文件,提出工业企业要建立经济责任制。按照中央的要求,岳阳市市直国有工业企业内部普遍在生产、技术、经营等方面建立明确、具体的经济责任制,实行责、权、利紧密结合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经济责任制的实行,使企业有了一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初步调整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关系,长期以来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管得过死的状况有所改变。1983年,对市直工业企业实行以利改税为中心内容的税制改革。改革的措施,是将国有企业应当上缴国家的财政收入分别按11个税种向国家缴税,把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实施结果,利改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在短期内保证了财政收入的增长,但由于各行业和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加之价格严重扭曲,以及各方面改革不配套,也出现了“水涨船高”“苦乐不均”“鞭打快牛”的状况。

2.产权改革阶段

1984年底开始,市直国有工业企业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实现两权分离,以此促进实现政企职责分开和国有企业向市场主体的转变。主要措施有: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简称工效挂钩);明确厂长是企业法人代表,处于中心地位,起中心作用,对企业负全面责任,形成“厂长全面负责,党委监督保证,职工民主管理”的新型领导体制;普遍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基本特征是: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补。主要形式为“双保一挂”,即保上交税利,保批准的技术改造项目,工资总额和实现税利挂钩;上交利润递补增包上。在核定上交利润基数的基础上,逐年按规定递增率向财政上交利润。到1987年底,全市预算内工业企业的承包面达95%1991年第一季度末,90%以上的到期企业签订了第二轮承包合同。

1993年以后,依照国家颁布的《企业破产法(试行)》,对企业实行一系列触动产权的改革,在摸索中做了这样几方面的工作:

破产重组。1993年开始,岳阳市对部分资不抵债、严重亏损、生产经营困难的市直工业企业实施破产。1993年对市化纤厂实施破产,1995年市黄麻纺织厂破产,1996年市电子仪表厂破产。由于经验不足,当时的企业破产主要是为了化解企业债务包袱,并没有从根本上转换企业机制,有的企业破产前还承诺了“三不变”,即企业破产后隶属关系不变;职工身份不变,企业性质不变。因此破产后又重组为国有企业,市化纤厂破产后重组为三江纺织制品厂、麻纺厂破产后重组为粮食包装总厂、电子仪表厂破产后重组为恒辉电气厂,企业仍然无法搞活。

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把国有企业塑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围绕这一目标要求,对部分有条件的市直国有工业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岳阳恒立制冷设备厂改制为岳阳恒立制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市制药一厂改制为岳阳康神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由工厂制改为公司制。

优化资本结构。1997年,岳阳市被列入全国优化资本结构的试点城市,先后有22家企业作为破产、兼并和减员增效项目挤进了《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计划》,一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严重资不抵债、难以生存的企业被予以破产:1997年有市针织印染总厂、市内衣厂、市玻璃厂、市制药二厂、省二纸板厂;1998年有市特种电机厂;2000年有岳阳起重电磁铁厂和塑化公司。此外,通过争取债权银行支持,2001年和2003年计划外破产市彩印厂、市瓷厂、湘阴建材厂,2004年破产了市轴承厂。优化资本结构的实施,加快了市直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步伐,通过充分运用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优惠政策,市直27户预算内有国有工业企业有16户实施了破产,共争取核呆指标8.52亿元,以较低成本化解企业债务包袱10.3亿元,企业资产得以充分保全下来,为后来企业实施“两个置换”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物质基础。

#p#分页标题#e#

兼并收购。1998年以来,企业改革的显著特点就是兼并与收购,以促进企业完成建制与脱困目标。主要做法是:对企业有效益、产品有市场但债务、人员包袱较重的企业,支持其“挂强靠大”。如湖南韶峰水泥集团兼并市君山建材有限公司,湖南成功集团兼并市恒立制冷设备股份公司等;对已实施破产、尚有资产存量和产品优势的企业,积极引进外来企业收购,如福建中闽建设投资集团收购破产后的市特种电机厂、振升铝材有限公司收购破产后的市电磁铁厂等。

3.“两个置换”阶段

两个置换,即置换企业产权,解除企业对政府的依附关系,使企业由政府的附属物变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置换职工身份,解除职工对企业的依附关系,使职工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按照这一改革思路,1998年,对破产后市针织印染厂实施了置换,在其土地资产变现2100万元的基础上,市政府再补偿400万元,共花费2500万元,买断了企业1036名职工的全民身份,成为湖南省第一家实施“两个置换”的企业。此后,通过不断完善措施和借鉴外地经验,按照成熟一个操作一个,操作一个成功一个的原则,截至2004年底,市直国有工业企业有10户实施了置换,共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偿费2.4亿元,置换职工11868人。1998年以来,“两个置换”的具体做法是:

改制与招商并举,推动工业企业民营化。岳阳市把工业企业改革改制作为招商引资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将甩掉包袱的破产企业推向招商引资前沿,大力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先后引进福建中闽建设投资集团、振升铝材、泰国青山纸业集团等一批优良企业,收购破产后的市特种电机厂、市起重电磁铁厂等企业,引进资金4亿多元,大大推动了全市地方工业的民营化。

改制与分离并举,推动职工管理社区化。一是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先后剥离了企业学校10家、医院6家,移交企业所在地政府管理。二是做好移交工作。改制完毕后逐步将企业职工交给社区管理,职工的户口关系和党团关系转到社区。市直工业企业共有市电磁铁厂、汨罗纺织印染厂(简称汨纺)、市玻璃厂、市针织印染厂等9户企业1.1万多名职工移交到所在地政府的居委会管理,实现了企业人向社会人转变。三是实行水电改造。把职工用水、用电改造到户,一户一表,将生活用水、用电与生产用水、用电彻底分开,至2005年,有15户市直工业企业实施了水电改造。

改制与保障并举,推动企业改革人性化。首先,落实养老保险制度。对实行“两个置换”的企业欠缴的养老金,均予以兜底。20032005年,市财政共支付企业养老金欠款达5000万元。这些企业的职工改制后,均纳入社会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其次是落实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职工失业或确实生活困难的,基本上按规定领取了失业救济金和最低生活费,保障了职工的生存,为职工再就业提供了过渡期。第三是解决离、退休人员的医保。置换企业的资产变现所得在解决职工一次性安置后,余额优先用于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医保金,没有余额资产的,由财政兜底解决,确保了离、退休职工病有所医。同时,始终把促进职工再就业作为改制的重要内容,凡改制后成立的新公司招聘员工,同等条件下必须优先考虑原企业的职工。市起重电磁铁厂、汨纺、市特种电机厂、市制药二厂等企业改制后新公司的职工相当一部分是从原企业聘用的。

20122月底,全市159家市属国有企业全部完成改制任务,共办退、分流职工82318人,其中离、退休20246人,在职人员分流62072人。通过改革,企业产权关系更明晰,经营机制更合理,劳动关系更顺畅,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显著提高。近3年来,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年均增长在17%以上。工业经济总量连续8年稳居全省第二位。三产业比重为19.945.234.9,一产业比重首次降到20%以下,成为岳阳市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的重要标志。规模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产销率达到101.23%,实现税收24.47亿元,增长14.9%;实现利润8.52亿元,增长44.9%,工业经济效益是1999年整体扭亏为盈以来增幅最高的。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拉动GDP增长6.3个百分点,工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60%左右,占市本级财政收入的80%以上,工业成为推动岳阳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三)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1.计划、投资体制改革

#p#分页标题#e#

198412月,省政府批传省计委《关于改进计划体制若干意见的报告》,全省试行。岳阳市落实这一报告,对计划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一是放宽管理权限。对县(市)、部门企业基本建设审批权限、年度计划的调整、技术改造投资审批、利用外资投资审批等方面的权限进行了放宽。二是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指导性和市场调节的范围。1985年,岳阳地区农业生产计划,除粮、棉、油外,全部实行指导性计划,生产指标由60种减至22种;工业生产计划由150多种减至82种。三是改进计划管理体系,调整计划内容,改变过去计划系统单纯按部门、地区和行政系统垂直联系的状况,逐步形成纵向、横向和交叉的各方位计划联系的格局。注重全社会的经济活动,加强综合平衡工作。四是实行计划承包制。对重点工业企业逐步实行产量递增包干,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投资大包干。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2002年,全市市场调节价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所占比重分别达到96.7%94.6%84.6%,初步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形成价格的机制。

与计划管理改革相联系,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一些重大突破。一是放宽投资计划管理权限,扩大县(市)区投资决策权。生产性项目1000万元以下,非生产性项目500万元以下,利用外资100万美元以下的,由县(市)区计委审批;符合政策的自有资金、自筹资金、能自行平衡的,由企业自主决定。二是投资主体由单一变多元,形成国家、地方政府、企业、民间资本、外商资本相结合的多元投资体制。1980年实行“拨改贷”,改变了过去无偿使用国家财政的“大锅饭”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后,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固定资产中大力推进等融资渠道和方式的多元化。199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占53%,城乡集体投资占11.3%,城乡个人投资占27.1%,比1978年上升17个百分点;股份制、外资、港澳台等其他投资从无到有,占到7.7%2007年,市政府下发《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投资审批权进一步下放,并建立和规范《政府核准制》,健全《项目备案制》。2012年底,全市基本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等资金渠道、多极化的投资体制。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额425.53亿元,非国有投资额640.52亿元。

2.物价体制改革

全市物价改革大至经历了五个阶段:1979198410月为初始阶段,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为重点,进行了6次大规模价格调整。1984年与1978年比较,全社会零售物价指数由151.57上升到171.91,上升13.44%,年均递增2.24%;而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81元增至357元,增长3.46倍。198410月至1990年,为改革展开阶段,价格改革的重点为出台粮食、棉花合同定购价格政策,放开大部分农产品和部分工业消费品价格,对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实行“双轨制”。1984年、1986年、1990年经过价格放开,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家定价分别为60.4%23.4%13.4%;国家指导价分别为11.6%29.8%32.1%;市场调节价分别为28%46.8%54.5%;农产品收购总额中,国家定价由56.2%降至20.6%,国家指导价由12.3%升至16.7%,市场调节价由31.5%升至62.7%19911995年为治理整顿阶段。主要是以治理通货膨胀、整顿经济秩序、控制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水平为重点,增加对价格的宏观调控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1996年以后为深化改革阶段,放开竞争性的商品和商品服务价格,由市场调节,规范企业定价和行政事业单位收费行为,完善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管理,实行生产要素价格逐步并轨,健全商品价格调节机制,有效控制物价涨幅,促进市场有序运行。进入21世纪,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开始制定地方商品和价格管理目录,以后几经修订,对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管理范围和权限进行了明确。经过先后三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涉企收费部门由28个减至17个,将70多类价格审批、审核和核准项目削减到14类。基本实现了该放开的放开,该下放的下放。价格管理进一步制度化和法制化。在精减价格审批项目的同时,不断修订完善价格管理办法,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调控价格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建立和完善政府定价规则,依法规范政府定价行为。近年,先后组织召开城市公共交通票价(含出租车)、管道燃气价格、自来水价格、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城市污水处理费等价格听证会,增强了政府价格决策的公正性、科学性和透明度。

3.财政体制改革

#p#分页标题#e#

19831986年,岳阳市、岳阳地区分设,财政实行分灶吃饭“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而所属各县从1985年起实行“定额上缴,递增包干”,市本级实行“定收定支,收支包干”。1983年地、市合计财政收入1.6亿元,其中市本级4897万元。

1986年撤并地市,1988年省确定岳阳市财政体制改为“定额上缴,递增包干”。确定区级实行“定收定支,收支挂钩,超收分成”财政体制。双轨制的体制使中央宏观管理能力削弱,政府间关系被动。

1994年,全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相对稳定地确定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分配关系,建立了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岳阳市对所属各县实行分税制,原体制对县的定额补贴继续执行,原上解递增包干县仍按原规定上交,中央应返还地方的消费税和增值税75%的部分全部返还给县(市)。199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为9.46亿元,其中地方5.94亿元,上划两税3.52亿元,财政支出为8.47亿元。

2002年,中央对所得税收入进行分享改革,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实行中央和地方按55比例分成,2003年确定为64分成,其中地方部分省与市37分成。 200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8.2亿元,其中地方收入17.28亿元,上划两税8.74忆元,上划所得税2.18亿元,财政支出31.78亿元。

2008年,市为理顺城区收入分配关系,对城区体制进行了调整。一是属地征管,除部分企业保留为市独享企业外,其余企业均按属地原则征管。二是分税分享,市与区按比例分享收入。除契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排污费为市独享税种,耕地占用税为区独享税种外,其余税收市区均按37比例分成。 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71.1亿元,其中地方收入42.9亿元,上划两税22.6亿元,上划所得税5.6亿元,财政支出112.8亿元。

2010年,省对市财政体制调整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省以下体制实行分税分享,存量不动,增量调整。市原属省级增值税和营业税下划,由省与市州或省与县市分别按2575比例分享,所得税省与市县按3:7分享。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后市与县在财政管理体制上相互独立,转移支付、资金调度、财政结算省直达县,保留市对县其他业务职能。财政体制调整后,使全市财政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39.6亿元,其中地方收入51.9亿元,上划收入87.7亿元。财政支出165.3亿元。

2012年,为适应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市又对城区体制进行了完善,全市财政总收入230.6亿元,其中地方收入90.5亿元,上划收入140.1亿元。财政支出231.7亿元。体制调整促进了城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全市财政收入登上两百亿元台阶。

在不断推进预算体制改革的同时,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政府采购改革、投资评审改革、非税收入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2006年,市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局成立,截至2012年底,218家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改革不断创新招投标管理办法,明确政府采购预算与部门预算实行“统一布置、统一编制、统一汇总、统一审查、统一批复”的原则,坚持执行“项目有预算、计划进笼子”的管理程序。随着各项改革的有序推进,岳阳市公共财政管理体系日益健全,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日益提高。

4.流通体制改革

所有制结构调整。1978年,境内仅有个体商户253家,从业人员314人,国营和合作(供销社)商业占压倒优势。1985年,个体商业网点达到35279个,占网点总数的83.6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9878万元,其中国营和供销社商业占53.93%,个体商业占16.84%,集体商业占12.22%,其他商业占16.98%1986年后,着重推行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下放国营商业部分经营、财务、人事权,但企业产权仍保持公有制形式。1992年,公有制结构调整进入实质性阶段。一批“边、小、亏、老”门店推行民有、民营或拍卖,较大商场推行股份制,将企业资产按比例派股到人,并动员职工集资入股,部分改变企业性质。随后,小型商业门店推行门店、(企业)转制、承包、租赁、出卖、破产、合并;大中型企进行改制、改组、改造。1996年,成立股份制企业18家,申请破产43家,其中破产终结小家。至1999年,全市501家商贸企业,改制62家,破产57家,并兼24家,分立新企业58家,其余均实行租赁、承包经营。至2012年,市直55家国有商业、物资、外经贸企业改制基本完毕,全部退出国有序列,12860名企业职工国有身份全部置换。

#p#分页标题#e#

商品流通体制改革。1980年,根据省政府《关于改革农产品收购工作的通知》,调整一、二、三类农产品的品种减少,国家统购、派购范围缩小。一、二类农产品在保证国家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允许生产队和社员自行加工,自由上市,议价销售,也可运往外地销售。19831984年,又两次放宽农产品购销政策。1985年,取消粮食、棉花、食油统购,实行合同定购,生猪、鲜蛋、鲜鱼、蔬菜取消派购,全部放开,自由上市,自由交易。农业生产资料的计划管理品种为化肥、农药、农膜、农机4种,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其余全部放开。物资供应系统,1980年确定由地区计划部门主管分配的物资达100种,由地区物资部门主管分配的200种,至1992年,计划部门主管分配的物资减至19种。至1999年,物资市场全部放开。

进入21世纪,商品流通体制呈现全新格局:其一,代理制经营的出现,不仅优化为商品流通渠道,大幅减少了批发环节的资金积压,对以“生产——批发——零售——消费”为模式的旧的流通方式发出了挑战,而且直接带动了品牌经济的发展;其二,以自由连锁、加盟连锁、特许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连锁经营的推广,扩大了企业规模,加速了企业扩张,促进了管理提升;其三,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融合发展;其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流通成本,提升了流通效率。

流通管理体制改革。19791987年,商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内容是政企分开,放权让利,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企业内部实行经理负责制。

19881992年,推行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风险抵押承包)责任制,深化劳动、人事、收益分配制度和内部管理办法的改革。1992年后,商业企业实行以目标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经营体制,改销售、利润承包为“四自一交”形式,有的实行租赁经营和国有民营。干部、职工实行优化组合,择优上岗,主要领导则实行招标、招聘或选举,承包人成为当然负责人。

在国营商贸企业改革的同时,商业管理机构进行相应改革。历经了行政公司转轨变型,主管局转变职能、下放权力、精简机构等多个阶段后进入整体撤并。至2004年,将原市财贸办(委)、市一商业局、市二商业局、市外贸局、市外经局(委)、市物资局(总公司)的行政职能整合,建立市商贸局,统一行使商品流通领域的行政管理职能。

3号排行榜: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

喜欢 (0) or 分享 (0)